Workflow
生物芯片,大有可为
半导体行业观察·2025-08-10 09:5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 - 训练和运行大型语言模型消耗大量电力 预计未来五年人工智能能源需求将翻一番 占全球总电力消耗的3% [1][2] - 当前AI芯片的能源效率问题促使科学家探索类器官智能作为解决方案 以模拟人脑的低能耗高效处理能力 [1][2][3] 类器官智能技术 - 类器官智能通过实验室培养的神经元三维簇(类器官)与机器学习结合 创造新型计算形式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提出概念 [2][3] - 生物芯片将活体脑细胞整合到硬件中 在效率和适应性方面可能超越传统硅基处理器 商业化后或降低AI系统能耗并增强学习能力 [2][3][6] - 生物芯片模拟大脑三维结构 支持多达20万个连接的神经元 突破传统二维芯片的互联限制 实现多轴信号传输 [5][6] 生物芯片研发进展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开发3D脑电图外壳 包裹类器官实现更丰富的电活动刺激与记录 已维持芯片存活并正常运行长达一个月 [6][7] - 采用强化学习训练类器官 通过多巴胺奖励机制建立神经模式 已实现控制微型机器人汽车等物理动作 展示神经调节能力 [6] - 应用扩展至疾病建模和药物测试 如模拟帕金森病类器官 可在培养皿中测试新疗法 揭示认知障碍机制 [7] 商业化挑战与前景 - 当前生物芯片依赖实验室设备 存在神经延迟、信号噪声等问题 需开发生物相容性材料以实现小型化和自主生命支持 [9] - 瑞士初创公司FinalSpark尝试将数据存储于活体神经元 目标十年内开发出节能型生物服务器 但需突破神经元编程技术 [9] - 技术产业化面临资金缺口 需硅谷等资本支持 格拉西亚斯预测市场落地速度可能快于预期 [9][10] 行业竞争格局 - 3D芯片架构成为传统芯片制造商提升处理能力的新方向 与生物芯片的三维设计形成技术竞争 [5] - 生物芯片在机器人、假肢及生物植入物领域展现应用潜力 可能重塑AI硬件生态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