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年内自购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突破100家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12 10:58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宣布运用不少于2.3亿元固有资金自购旗下3只权益类基金,承诺持有至少1年[1][3] - 近半月已有4家公募启动自购,包括工银瑞信基金、泰康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合计金额超2.6亿元[2][3] - 自购标的均为权益类产品,其中南方基金明确投向中证A500ETF联接A、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等指数基金[3][5] 自购金额与产品细节 - 方正富邦基金7月自购金额不少于2500万元,未披露具体标的[5] - 泰康基金8月自购155万元港股通银行指数基金C类[5] - 工银瑞信基金及其高管拟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新发混合型基金[5] 自购动机与市场信号 - 基金公司普遍表示自购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1][5] - 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恒生指数11.83倍,显著低于标普500(26.89倍)等成熟市场,形成"估值洼地"[6] - 行业认为自购行为传递三重信号:稳定投资者情绪、利益绑定增强信任、把握低位布局机会[6] 自购规模与政策背景 - 2025年以来127家基金管理人实施自购,股票型基金净申购超15亿元,混合型超8亿元[8] - 天弘基金、华泰柏瑞基金股票型基金自购金额均超1亿元[9] - 自购潮部分受证监会政策推动,要求基金公司将年利润一定比例投入权益类产品[9] 自购行为特征分析 - 部分公司年内多次自购,如方正富邦基金4月自购500万元ETF,7月再加仓2500万元[8] - 新发基金自购可提升产品吸引力,缓解存量基金赎回压力[9] - 大额自购和长期锁定期(如1年以上)更能体现机构信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