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政策旨在通过财政贴息降低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激发消费市场活力[3] - 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行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特定类别[4] - 实施期限为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到期后可能延长或扩大范围[4] 贴息标准与执行 - 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期限1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5] - 单户贷款贴息上限100万元,涵盖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5] - 21家全国性银行作为经办银行,包括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5][6] 贷款流程管理 - 经营主体需向经办银行提交申请,银行自主审批并明确资金用途[7] - 省级分行按月汇总贷款数据,行业管理部门按季审核反馈[7] - 贷款合同需标注贴息条件,历史贷款通过补充协议追溯[7] 财政贴息流程 - 经办银行2026年1月底前提交贴息需求,省级财政2月底前向财政部申请结算[8] - 中央财政资金拨付后10个工作日内下达至银行,银行需公示资金流向[8] - 2027年1月启动清算程序,财政部监管局抽查资金使用合规性[9][10] 行业支持细则 - 餐饮住宿:覆盖正餐、快餐、民宿等细分,支持设施升级与业态融合[14] - 健康养老:包含医疗设备制造、中药材种植及智慧养老服务[15] - 托育家政:强化技能培训与品牌建设,扩大家庭服务供给[15] - 文旅体育:支持景区管理、赛事组织及交通基础设施改善[16] 监管与责任机制 - 采用"自审自贴"模式,银行承担审贷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严格审核[11] - 严禁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或理财领域,违者追回资金并处罚[11][12] - 建立月度台账跟踪资金使用,财政部监管局动态抽查执行情况[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