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无人配送车技术已进入产业化临界点 正从测试阶段转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并实现成本优化 [1][3][4] - 政策支持与路权开放成为行业规模化关键推动力 深圳等城市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为全国提供实践样本 [6][7][8] 行业发展现状 - 全国103个城市开放无人配送车辆路权 覆盖超80%主要物流节点城市 [1] - 无人配送车保有量突破6000台 较2024年增长超50% 累计完成订单交付量超1亿件 [1] - 主流物流无人车采用L4级技术 具备开放道路全无人运输能力 单程运输距离5-20公里 [3] - 应用场景覆盖快递 即时配送 商超零售等100余类 [1] 企业动态与融资进展 - 美团在深圳CBD核心区开展常态化测试运营 [1] - 顺丰通过顺达同行及顺丰投资向白犀牛智达分别注资9954万元和5688万元 [1] - 新石器完成10亿元C+轮融资 在全球13个国家交付超5000辆无人车 [3] - 九识完成近3亿美元B轮融资 业务覆盖全国200余城市 [3][4] - 九识发布E6新车型 裸车售价低至1.98万元 FSD月度订阅服务费1800元/月 [3] 成本效益分析 - 顺丰2025年因无人车投入预计降低运营成本1.89亿元 单车降本幅度2186元/月 [4] - 无人车可替代货运三轮车 节约人力投入并优化快递员面客时间与企业收入结构 [3] - 通达系快递企业通过无人车改善加盟商盈利状况 可能加速行业成本分化与格局变化 [4] 政策与标准化进程 - 路权开放成为规模化运营核心变量 当前存在法律身份模糊与监管碎片化问题 [6] - 深圳创新"公交+物流+无人车"模式 利用公交场站网络提供停放 充换电及运维一体化服务 [7] - 深圳要求运行车辆接入政府平台实现动态监督 配备远程监督安全员与线下网格安全员 [7] - 深圳市已落地近400台车 开通670余条线路 车辆标识统一且数据全量接入 目标年底达1000台规模 [7] - 北京与深圳正探索分级管理体系 平衡产业发展与规范监管 [8]
超100城开放无人车配送路权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12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