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爆红文旅项目,为何撑不过三年?
虎嗅APP·2025-08-13 21:35

行业现状 - 大型文旅演艺项目《只有峨眉山》投资超8亿元,累计亏损达6亿元,最终停演[4] - 超级文和友项目从排队4小时到人气寥寥,深圳文和友开业不到两年即遇冷,广州文和友直接关店撤离[7][8] - 张家界大庸古城总投资25亿元,日均购票不足20人[11][12] - 陕西蓝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从日接待15万游客到彻底关停,投资方仅完成一期3.5亿元投资即撤退[15] - 杭州闻堰老街投资超1亿元,招商失败、消防未过、游客稀少[17][18] 商业模式问题 - 网红文旅项目流量一次性,商业转化长期不足[21] - 游客以打卡拍照为主,人均消费极低,如重庆洪崖洞三年亏损500多万[25][26] - 西安大唐不夜城2024年接待7475万人次,营收仅7574万元,人均消费1.01元[28][29] - 内容同质化严重,从《只有峨眉山》到《只有河南》呈现雷同化倾向[31] - 项目普遍采用夜市+仿古街+非遗摊+实景演出的"网红四件套"模式[32]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开始反网红,反感摆拍套路[35][36] - 年轻游客更注重生活感和在地体验,而非舞台感[38][39] - 情绪价值需求变化,如复购Labubu胜过仿古戏楼[40] 成功路径 - 苏超通过"草根足球+地方文化"出圈,带动江苏省景区预订量增长305%[44] - 安吉县"村咖"产业年接待615万人次,形成1.21亿元富民产业[50] - 成功项目需注重内容真实性、持续运营和细节管理[45][48][51] - 文旅应是社区型慢生意,而非一次性流量收割[52] - 地方政府应做好平台搭建,让专业团队运营[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