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战略、稀土和日本失败连锁
日经中文网·2025-08-14 11:10
人形机器人的战略意义 - 中国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人力资源本身",而非单纯工具,目标是实现"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的通用性 [2][4][6] - 中国计划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第一,推动行业投资热潮 [2] - 人形机器人普及将加速中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渗透,并直接增强其国势影响力 [6] 技术优势与稀土主导权 - 中国掌握全球80%的稀土磁铁市场份额,这是伺服电机(机器人关节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 [8] - 每台人形机器人需2-4公斤钕磁铁及0.6-1.3公斤钕镨合金,预计2050年全球需求量超10亿台 [8] - 钕镨合金预计2037年起供应短缺,2046年短缺量达47%,强化中国稀土定价权 [9] 国际竞争格局 - 日本优先发展"轮子加手臂"实用型机器人,但在人形机器人战略上缺乏国家中长期规划 [4][12] - 美日开发新矿山需15年以上周期,替代磁铁技术难以匹配高性能需求 [12] - 中国通过整合稀土资源管制(如2023年11月实施73项稀土出口申报)强化产业链控制 [6][8] 产业政策对比 - 日本在氢能等领域因缺乏资源保障战略而落后,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氢能制造体系 [12] - 日本需重构产业政策,将稀土风险纳入机器人战略,协调AI/能源/材料创新 [13] - 自由主义经济面临专制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挑战,需升级政策应对机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