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Robotics》发表哈工程新成果:电液驱动软体机器人解锁深海探测新路线!
机器人圈·2025-08-14 19:05
深海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哈尔滨工程大学李国瑞课题组在《Science Robotics》发表"塑化电液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翱翔"研究成果,同步登上《Science》官网首页专题报道 [3][5] - 该机器人长约32厘米,翼展18厘米,重量仅670克,无需耐压外壳即可承受全海深静水压力,控制电路、传感器、电池等元件集成在软体机身中 [7] - 技术原理基于"电致流动"物理现象,通过电液单元(薄膜壳体+柔性电极+介电液)在麦克斯韦应力作用下产生可控变形,实现与深海压力的自适应平衡 [11] 核心技术突破 - 提出"电液、塑化介质一体化"策略,整合液体介电塑化剂维持聚合物外壳柔软性,同时利用海水作为交替电极避免电荷滞留 [13] - 通过小型化能源控制系统实现电液单元协同驱动,在高压电信号激励下完成直行、转弯等轨迹运动,并集成微型光学感知系统实现深海近底感知 [13] - 在南海3176米深度完成复杂轨迹运动,在1369米冷泉区实现低扰动探测,在4070米海山区验证与深海潜水器协同作业可行性 [15] 应用前景与未来方向 - 为极端环境下软体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驱动设计提供新路径,有望推动深海生态观测技术革新 [17] - 未来将聚焦驱动/感知/通讯一体化集成及群体智能,突破材料耐久性、系统可靠性等挑战,拓展群体化原位探测、脆弱样本无损采集等应用场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