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江磊:人形机器人“三步走”,商用压缩至5—10年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14 22:46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路径 - 产业化落地分三步走:先文娱、再工业、后家庭 借鉴新能源汽车25年发展历程 目标压缩至5-10年[1][4] - 文娱领域对智能体验要求较低 可作为硬件先行场景 通过真实环境收集用户数据解决智能问题 实现从遥操作到自主的演进[5]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显示整机产品选择更全面 去年研发阶段企业今年已展示实物产品[7] 行业发展趋势 - 产品与AI大模型适配度提升 形成类似安卓系统的聚集效应 硬件与AI企业可各自专注优势领域[7] - 餐饮、文娱等规模化赛道受关注 预计2025年下半年商场、酒店等场所将出现人形机器人铺货[7] - 行业呈现"订单潮"现象 反映我国规模化市场特色 但尚未达到商业化发展节点[10] 企业转型建议 - 传统制造业企业需建立操作系统和云设施 搭建垂类大模型与数据工厂 完成数字化转型后再推进制造业转型[9] - AI企业可涉足硬件领域 通过电子宠物等产品实现软硬一体化 将大模型通过硬件呈现[9] - 正确布局"AI+机器人"路径的企业已实现盈利 银河通用估值超百亿[10] 产业协同创新 - 开源社区无法满足快速发展需求 相关成果已捐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正在组建国家级开源社区[11] - 行业标准制定成为重点 包括数据标准、硬件标准和概念定义标准 如轮式人形机器人分类问题[11] - 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 市场可快速选择硬件 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软件生态建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