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什么老百姓想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虎嗅APP·2025-08-15 08:00

物价与人价 - 员工工资是物价的一种称为"人价" 物价普遍上涨时员工工资通常也会上涨 通胀与就业的匹配是宏观经济政策核心目标之一 [6] - 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每年2%左右的适度上涨最理想 可鼓励消费和投资 避免因"以后更便宜"而推迟购买 通缩环境下即使利率低也难以刺激经济 [6] - 现代经济体主导者偏好通胀环境 政府可通过通胀稀释债务 企业主因工资刚性更易在通胀时期盈利 [6] 个体与整体的感受差异 - 美国GDP增长低迷但股市表现强劲 因GDP衡量整体经济产出而股市仅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 二季度73%美股公司每股收益超预期 实际盈利增长达11%为全球仅次于印度的市场 [10][12] - 美国经济呈现分化格局 科技巨头与富人通过创新和资本积累获益 中小企业和普通人面临工资停滞 政府因联邦债务达123%-124%GDP导致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 [14][15] - 青年失业率高但满意度不低 因部分年轻人选择"宁缺勿滥" 全球数据显示青年超额失业率与人均国家财富正相关 父母财富支持其暂不就业 [17][24][25] 房价的经济效应 - 房价上涨同时产生"挤压效应"和"财富效应" 前者在购房初期压缩消费 后者因资产增值持续刺激消费欲望 实证显示财富效应整体更显著 [26][28][29] - "涨价去库存"通过价格信号改变库存分布 如棚改政策将房产从开发商转移至居民 土地从政府转移至开发商 过程中产生的财富效应支撑了经济增长 [30][31] 宏观与微观的行为差异 - 个体层面商品越便宜购买意愿越强 但宏观层面物价下跌导致通缩螺旋 抑制消费和投资 形成"涨价降库存"的反直觉策略 [30] - 行为经济学解释个体通胀厌恶心理 包括频率效应(高频物价波动影响更大)、控制感缺失(工资可控而物价不可控)、归因偏差(涨薪归功自己/涨价归咎外部)、损失厌恶(物价上涨痛苦强于工资上涨快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