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资产处置策略 - 近期加速清空中国资产,7月长实集团以超低价甩卖400套房源,最低门槛40万元(香港同面积首付1/3),高端房源700-800万元[5][7] - 典型操作为低价囤地后缓慢开发,成都南城都汇项目2004年楼面价1030元/㎡,2020年住宅均价2.4万/㎡,躺赚近百亿[14][15] - 囤地模式覆盖12个城市,北京昌平项目2005年购地至2019年仅完成1%,上海静安项目2010年购地至2016年完成17%[20] 商业运作模式分析 - 通过抵押未开发土地获取银行贷款,成都项目拿地2年内未动工却完成土地抵押[14] - 采用分期开发策略拖延时间,南城都汇分8期开发,12年仅完成6期后转手剩余股权获利38亿港元[14] - 全球超50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业务,被称"买下半个英国",具备典型全球宏观投资者特征[25]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 2020年成都政府禁止向和记黄埔提供新增融资贷款,成为首个公开制裁囤地行为案例[17][19] - 202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深圳试点改革土地收回机制[26][27] - 房地产监管持续收紧,囤地捂盘策略失效,2025年李泽钜被移出香港特首顾问团[26][38] 商业哲学争议 - 李光耀评价其"无一世界级创新产品,全靠垄断和结盟"[33] - 被指将利益凌驾国家战略,港口资产处置涉及"选边站"问题[35][37] - 投机行为产生负外部性:增加制度成本、透支城市红利、推高房价[23] 行业转型趋势 - 政策导向从容忍资本运作转向支持实业创新,鼓励创造就业的长期主义者[32] - "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成为经济热词,强调资本需服务国家宏观政策[34] - 对比华为等技术企业,市场更认可与国家利益协同的创新模式[37]
李嘉诚,这次嗅到了危险
创业家·2025-08-15 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