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监管体系 - 国务院国资委推进"全级次、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穿透式监管体系,旨在解决国企资金流向不透明问题 [1][2] - 典型案例:8.6亿元工程款在基建央企合并报表中"蒸发"三个月,最终流向失信供应商触发警报 [2] - 2024年审计署发现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资产闲置、违规转让、资金管理不严等问题,涉及金额较大 [3] 监管技术应用 - 株洲市国资委智能监管系统实时监控31万条资金流,试运行首周发现三级公司向高管亲属控制的劳务公司支付2000万元 [9][15] - 系统归集2023年以来31万笔支付记录,涉及资金超8000亿元,监管响应速度从"按月"压缩至"分钟级" [15] - 能源企业通过"数据贯通"命令统一标准,核心业务数据贯通率达92%,试运行发现2.8亿元关联交易线索 [20][21] 数据治理挑战 - 能源企业因数据口径混乱导致合并报表延迟45天,超采煤炭30万吨造成6000万元资金占用成本 [18] - 某国企境外子公司因当地数据隐私法限制,60%以上项目资金流向无法追踪 [30][31] - 建筑央企国际业务部提出境外合资公司数据回传受法规限制的问题,需通过区块链存证等变通方式解决 [35] 权责与考核矛盾 - 穿透式监管增加能源企业管理费用3200万元,但风险损失下降1.7亿元,传统财务指标考核未体现"隐性收益" [25][26] - 基建国企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开放采购数据,最终妥协开放9类资金数据但保留技术研发账户 [28] - 某建筑企业子公司抱怨付款灵活性受限,地方国资委建议分类监管,对高风险企业实施高频核查 [30] 监管边界与局限 - AI模型仅能抓取主合同数据,无法识别子公司通过"循环贸易"补充协议虚增营收15亿元的交易结构 [36] - 穿透式监管投入超10亿元拦截风险交易300亿元,但系统无法判断业务实质如海外并购溢价合理性 [36] - 核心争议包括监管诉求与企业痛点博弈、数据治理成本与风险可控性矛盾、境外合规与全局可视化冲突 [36]
国资穿透之痛:从国资委到三级子公司的数据突围
经济观察报·2025-08-16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