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核心观点 - 截至2025年4月30日,A股市场共5,413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其中主板3,185家、创业板1,377家、科创板586家、北交所265家 [2][6] - 按期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192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56家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35家带持续经营事项段无保留意见、8家同时带两类事项段无保留意见、72家保留意见及21家无法表示意见 [2][6] - 总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良好,但部分公司在收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等7大领域存在会计处理或信息披露错误 [2][7] - 证监会将持续跟进问题整改,加强财务信息披露监管并完善工作机制 [4][51] 收入相关问题 - 时段法收入确认不当:部分公司未合理估计履约进度,如土地开发业务因结算差异导致收入成本确认滞后 [7][8] - 点价模式核算错误:金属商品销售中将指数挂钩价格变动误作可变对价处理,未按衍生金融工具准则核算 [9] - 销售返利处理缺陷:实物返利未作为重大权利分摊交易对价,错误计入预计负债而非合同负债 [10] - 合同履约成本错配:工程建造服务中超额成本未及时费用化,或未按履约进度摊销成本 [11] 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问题 - 合并范围判断失误:包括未识别关键事项表决权限制(如65%股权但需2/3通过事项)、错误分割合并项目、海外子公司控制权评估不当 [12][13][14][15] - 商誉确认不合规:分步收购中未在购买日一次性确认商誉,而是分步计算 [16][17] - 或有对价处理错误:业绩承诺相关现金补偿未按金融负债计量,延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8][19] - 少数股东权益列报异常:处置子公司股权时未按比例调整含商誉的母公司权益 [23][24]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问题 - 信用损失计提缺陷:将有抵押与无抵押应收账款混同组合测算 [25] - 权益工具分类错误:保证收益率的股权回购义务未确认为金融负债 [27] - 衍生工具处理疏漏:存货采购延迟定价条款未分拆为衍生工具或指定为FVTPL [29] - 资产重分类不当:其他权益工具投资错误列为持有待售资产 [30] 资产减值问题 - 存货跌价准备不足:定制化产品未按合同价基础计提,过度依赖库龄法 [31] - 预付账款划分不准确:涉诉预付款项未合理判断是否转为金融资产 [32][33] - 可收回金额计量偏差:长期资产减值测试误用重置成本法替代未来现金流折现 [34] - 在建工程减值滞后:司法拍卖项目未及时计提减值 [35] 其他确认与计量问题 - 研发支出资本化不当:客户定制化研发成果控制权评估不充分 [36][37] - 租赁违约金处理错误:未区分租赁变更与选择权重计量,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 [40][41] - 股份支付税务处理滞后:等待期内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43] - 会计差错误判:维保费用计提方法变更实质为前期差错 [45] 列报与披露问题 - 重要性标准披露笼统:未说明具体科目阈值及确定依据 [46] - 每股收益计算错误:稀释每股收益反稀释性处理不当 [47] - 分部信息缺失:光伏业务(收入占比12%)未单独披露 [48] 非经常性损益问题 - 税收优惠误列:与经营相关的固定资产加计扣除等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49][50] - 金融资产收益未披露:非金融企业二级市场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未单独列示 [50] - 投资性房地产处理不当:非房企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未归类为非经常性损益 [50]
192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7大会计处理问题
梧桐树下V·2025-08-17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