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创作者战后归国证言(1)五木宽之:以恶人的身份活了下来
日经中文网·2025-08-18 16:00
战争结束后的平民撤离困境 - 超过300万日本平民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面临战争结束后的撤离挑战 包括苏联红军的掠夺和暴行以及严酷的生存环境导致大量生命损失 [2] - 军方和政府重要人物在8月15日前乘飞机提前离开 平民被要求留在当地但最终陷入困境 [2] 撤离过程中的生存策略 - 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 民众带着年幼家庭成员向北纬38度线撤离 经历多次失败后最终到达美军收容营 [4][7] - 资源极度稀缺 一辆越境卡车仅能容纳3人 超额人员会被强行推下 体现生存竞争的残酷性 [8] - 苏联士兵要求交出女性时 日本群体内部选择牺牲弱势个体以求自保 [8] 文化影响与个人转变 - 战争经历使创作者对歧视问题异常敏感 既曾作为歧视者又成为被歧视对象 形成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倾向 [11] - 苏联囚犯部队的合唱艺术带来深刻震撼 挑战了"艺术必出自善良"的固有认知 促使深入研究俄罗斯文学 [10] - 战后归国者群体包括安部公房 生岛治郎等文化界人士 大规模海外生活经历者的回归为日本文化注入独特外国文化元素 [10] 长期心理影响 - 尽管1947年返回福冈后逐步实现经济自立 但持续存在自我谴责的心理创伤 [9] - 战争经历产生"不可饶恕之人"的持久负罪感 这种心理阴影长期笼罩个人发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