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关税体系核心框架 - 关税策略从第一任期的"精准打击"升级为第二任期的全局性组合拳,包括对等关税、惩罚性关税、转口关税和行业关税四部分 [5] 对等关税结构 - 以美国为轴心建立经贸同心圆,根据贸易关系将国家分为不同关税层级:核心圈层(如英国、澳大利亚)享受10%基线税率,次优税率区(如日本、韩国、欧盟)为15%,东盟国家面临19%-20%税率,最外缘国家税率达25%以上 [6] - 小额包裹征税新规于8月29日生效,按原产国税率分级征收:税率低于16%每件征80美元,16%-25%征160美元,高于25%征200美元 [7] - 具体国家税率执行情况:日本和韩国逆差分别为68.47亿美元和66.01亿美元,均适用15%税率;欧盟逆差235.57亿美元适用15%;泰国逆差45.61亿美元适用19% [8] 惩罚性关税应用 - 以打击芬太尼为由,2月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25%关税,对中国加征10%;3月追加中国10%关税;7月31日将加拿大关税提升至35% [9] - 通过"次级关税"扩大经济制裁范围:印度因购买俄罗斯石油,8月27日起所有输美商品被征收25%附加税;4月2日设立政策框架,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可能面临25%附加关税 [10] - 关税工具被用于干预他国内政,例如对巴西部分商品加征40%关税,理由是其国内"前总统遭受政治迫害" [10] 转口关税机制 - 7月31日行政令设立"转运"条款,对通过第三国转运规避关税的商品征收40%税率,并每6个月公布规避关税的"黑名单"国家与设施 [11] - 政策主要针对中国,2023年美国进口商品中经第三国转运的中国附加值占比从2017年的14%增至22%以上,主要中转枢纽为墨西哥、越南、欧盟、韩国和加拿大 [11] - 核心挑战在于"转运"界定标准模糊,且缺乏统一的"本地价值成分"计算标准,导致监管框架停滞不前 [12][13] 行业关税战略 - 依据"23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推动产业回流:6月4日起钢铝产品及衍生品征收50%关税;汽车征收25%关税(仅对非美国含量部分);8月1日起铜半成品征收50%关税 [16][19] - 半导体和医药领域将成为新目标,威胁关税税率从100%逐步提升至300%,但对在美投资设厂企业给予豁免 [16] - 商务部正在对木材、卡车、关键矿物、商用飞机、多晶硅和无人机等多个行业进行"232调查",预计后续将加征关税 [18] 口头协议与执行分歧 - 关税谈判中普遍依赖口头协议,导致美日、美韩、美欧间出现重大解读分歧:美日5500亿美元投资协议中,日方强调决策权在私营部门且以贷款担保为主,美方声称90%利润归美;美韩3500亿美元投资协议同样存在利润分配争议 [20] - 美欧谈判因《数字服务法》定性分歧受阻,美方视其为非关税壁垒,拒绝签署降低欧盟汽车关税的行政令 [21] - 谈判策略表现为提出口头要求后若未遭拒绝即解读为默许,导致事后在资金性质、投资方式及利润分配等核心问题上产生争议 [21] 美国进口与库存周期变化 - 关税政策使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税率提高16.2个百分点,达到18.6%,为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高水平 [23] - 关税实施前企业抢跑进口:3月进口额环比激增4.67%,同比大幅增长26.36%;6月进口额同比下降1.39%,降至2024年3月以来最低点,显示透支效应 [25] - 企业进入去库存周期:耐用品库存同比增速从3月1.52%大幅下滑至6月0.17%;非耐用品库存增速从4月4.07%降至6月3.35% [28] - 需求疲软源于关税落地后失去加急进口必要性,以及企业已囤积1-2个月库存,进入消化库存和成本转嫁阶段 [29][30] 全球贸易格局演变 - 全球化路径从中美双极向多极化网络结构转变,各国积极构建区域性贸易联盟 [30] - 未来话语权取决于能否成为连接不同贸易圈的"最大公约数",即扮演被最多贸易网络需要的核心枢纽角色 [30]
宋雪涛:对等关税 未完待续
雪涛宏观笔记·2025-08-20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