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技术突破 - 远征A2实现完全自主移动 具备导航避障能力 覆盖昼夜光线变化[9] - 极端环境适应性突破 在37℃气温/61℃地面温度下连续24小时无休作业 超越人类耐受极限[9] - 可靠性显著提升 实验室测试达3000小时连续行走 批量测试标准为360小时无摔倒异常 正进行720小时测试[9] - 任务部署便捷性大幅改善 新任务部署时间缩短至5分钟 讲解台词与知识库同步可快速修改[9] 商业化落地策略 - 聚焦七大落地场景:展厅讲解接待 文娱表演 料箱转运 科研教育 物流分拣 数据采集训练 商业清洁产品[10] - 量化商业化成功标准:单一场景部署超1000台且保持高日活率[4] - 海外市场双线推进:北美以科研教育合作为主 与英伟达 Skill AI开展数据驱动合作 东南亚/日韩/中东主攻商业市场 马来西亚i-city已签约展厅项目[5] - 商业清洁产品同步出海 已完成海外认证 利用现有渠道协同销售[6] 合作伙伴生态构建 - 合资公司模式:与富临精工等产业龙头成立合资公司 共同打磨工业场景应用 目标ROI周期控制在三年内[3] - 技术互补合作:与灵西科技强化工业视觉能力 弥补精准操作技术短板[3][7] - 垂直领域拓展:与软通动力合作开发政务服务场景 利用其千家大客户体系实现快速扩张[3][11] - 文娱场景创新:与大丰硅基方舟合作 将机器人作为"演员"部署至全球超5000个场馆 提供情绪价值并获取场景数据[3][22] 硬件技术挑战 - 关节性能待提升:电关节总成已迭代四代 仍需追求轻量化 高负载和电路集成[16] - 环境适应性不足:当前使用温度范围远未达到车规级负40到85度标准 极端环境应用受限[16] - 触觉传感短板:全身触觉传感尚未完善 手部触觉精度有待提升[16] - 工业场景要求:需满足防水防尘等级要求 负载能力需从10公斤提升至30公斤覆盖更多需求[21] 工业场景应用进展 - 料箱搬运效率达人工60%-70% 通过24小时作业提升综合效率 节拍从160秒优化至40秒(人工需30秒内)[17][18] - 环境适配性挑战:需与工厂物流仓储系统 生产数据系统深度对接 并适当改造现场环境[21] - 多厂推广路径:从单厂试点到多厂覆盖需解决系统对接标准化与环境适应性难题[21] 技术发展路径 - 传感器方案多元化:末端操作存在灵巧手与夹爪多种方案 传感器配置呈现纯视觉 深度相机 激光雷达并存的百花齐放状态[19][24] - 激光雷达定位:作为冗余安全器件保留 因视觉缺乏精确距离真值且激光雷达成本已大幅下降[24] - 大模型应用策略:拒绝端到端单一方案 采用多段式架构结合规则约束提升特定场景成功率[24] - 平台化研发体系:设立平台研发部门统一硬件 ID设计 关节等基础模块 通用产品线与灵犀产品线实现技术复用[26] 未来应用展望 - 运动性能突破: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出现超越博尔特速度的机型[24] - 太空应用场景:期待机器人在无氧无食物外太空环境工作 因无需生命维持系统[14] - 家庭场景路径:养老院作为准家庭场景优先落地 实现陪护监控功能 完全家庭应用需更长时间[23] - 文娱产业融合:与北舞专业演员合作创作节目 实现"碳基与硅基融合" 计划复活兵马俑等IP文化内容[14]
智元王闯:明年机器人就能跑赢博尔特,单一场景千台以上才算商业化成功
硬AI·2025-08-21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