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ivo发力“空间智能”的底气:三十年技术复利,不做跟风者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22 19:29

公司战略布局 - vivo正式发布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重量仅398克,轻于目前市面上已发布产品,并打造出贴合国人面部轮廓的外部配置和佩戴设计 [1] - 公司通过MR眼镜布局作为科技战略的开端与关键奇点,长期计划与手机、机器人等多种硬件达成云端深度协同,形成"场景化服务" [3] - 公司采用"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方式,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期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11] - 公司成立机器人Lab专注技术研发,并与产学研机构探索合作,部署以人为中心、覆盖"手机-MR-机器人"的三位一体智能服务体系 [24] 产品技术特点 - vivo Vision探索版基于中国人头数据库设计,提供4款不同适配性面罩和8款不同特性泡棉,实现真正为中国用户定制 [21] - 产品已落地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照片/视频等功能,并提供三维空间层面的观影体验,同时定制MR游戏强化娱乐场景落地 [18] - 产品具备26DoF手部追踪技术,可帮助操作员直接通过手势指挥机器人,降低操作门槛并实现不同硬件结构机器人的打通控制 [8] - 公司选择主要研发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部分,"四肢"和"小脑"则交给合作伙伴推进,基于在智能硬件领域的能力积累 [21] 行业发展态势 - 智能硬件赛道竞争正从二维空间升级到三维,MR眼镜作为三维电子空间的"眼睛"成为产业链角逐的关键赛道之一 [1] - MR设备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并可能改变未来生活方式 [9] - 目前MR应用在教育、医疗两个领域的占比超过47.5%,娱乐类占比仅18.7%,显示出对商用场景开发渐成气候但对消费市场开发被严重低估 [17] - 游戏玩家用户需求分支多细分广,MR设备不会替代其他设备而会形成互补,未来可能出现手机与MR设备成套购买的情况 [10] 生态建设规划 - 公司认为生态成熟会与硬件体验强相关,在硬件体验好的前提下逐渐培育内容生态,吸引更多用户购买形成正向循环 [4] - 公司将拥抱开放标准追求多元开发路径,让更多开发者创意落地进一步丰富内容生态 [18] - 公司策略聚焦核心能力圈进行技术和人才投入,充分发挥在生态系统中的聚合能力推动产品和生态共同迭代 [17] - 从硬件生态来看MR整个供应链已经可以落地,用户基数方面价格也能落到可接受程度,为内容制作者拥抱生态提供前提 [5] 技术协同效应 - MR技术可帮助机器人对家庭场景建立毫米级空间建模能力,借助对人物表情语义等的精准识别赋能机器人更好理解人类 [8] - MR积累的多任务处理和行为学习能力可帮助家庭机器人应对复杂环境实现能力泛化迁移 [8] - 公司在MR眼镜产品积累的技术和生态能力可复用到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视觉能力部分,且存在诸多软件和应用生态方面的重合点 [10] - 公司通过MR产品迭代验证空间计算技术,未来计划逐步推出面向特定场景的机器人以及家用机器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