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财务表现 - 中国三大航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扣非净亏损在16亿元至24亿元之间,其中国航亏损17-22亿元(同比减亏5.82-10.82亿元)、东航亏损12-16亿元(同比减亏11.68-15.68亿元)、南航亏损13.38-17.56亿元(同比增亏1.1-5.28亿元)[15] - 海航控股实现扭亏为盈,预计净利润4500-6500万元;华夏航空净利润增幅达741.26%-1008.93%[16] - 航司经营持续困难,单位报销旅客成为核心优质现金流来源[16] 高价值客户与运营策略 - 白金卡旅客年飞行频次约60次,单次票价2000元起步,年均贡献营收超10万元[17] - 航司在硬件投入上趋于保守,老旧机型加班服役,经济舱座椅被戏称为"刀片椅",选座等增值服务开始收费[23] - 国内航司采用"硬件不够,服务来凑"策略,通过强化服务弥补硬件短板,成本显著低于数亿元的硬件升级投入[24] 服务人员管理困境 - 空乘人员被定位为服务成本,面临高卡客户投诉压力,投诉成立率极高且缺乏申诉机制[19][21] - 行业人员流动性高,离职空乘可被新毕业人员快速替代,形成"用笑容守评分"的运营模式[24] - 部分民航年轻人倾向跳槽外航,因外航更注重员工尊严保障[31] 安全与规则体系缺陷 - 乘客闯入后舱服务间等行为触及飞行安全红线,但航司为维护高卡客户未严格制止[28] - 欧美航司建立员工尊严底线保障机制,对越界乘客可拒绝服务并报警,且公司提供充分支持[30] - 国内航司过度强调"顾客至上",导致安全规则执行存在双重标准[28][29] 行业声誉与长期风险 - 川航事件引发舆论反噬,部分消费者表示不敢再乘坐该航司航班[27] - 航司对高卡客户的纵容可能导致失去普通乘客安全感,进而影响整体品牌声誉[29] - 行业若持续透支空乘尊严,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和长期服务能力下降的双重代价[31]
为什么空姐不敢反抗白金卡?
虎嗅APP·2025-08-24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