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技术双主流格局 - TFT-LCD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优势为低成本、长寿命、高分辨率,关键材料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及靶材,其中70%依赖进口 [7][11] - OLED成为中小尺寸高端屏首选技术,驱动因素包括优异色彩表现、低功耗及快响应速度,未来有望替代LCD [7][11] - 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态势包括TFT-LCD市场地位提升、OLED面板材料快速增长、关键材料本土配套能力增强及产线建设投融资高涨 [11] 高端材料国产化挑战 - 液晶及OLED发光材料90%以上被日韩德企业垄断,核心企业包括出光兴产、默克、UDC、陶氏杜邦等 [7][19] - 玻璃基板及柔性玻璃技术由康宁、肖特等公司掌控8.5代以上技术,国内8.5代以上高世代玻璃基板90%市场份额依赖进口 [7][57] - 靶材、光刻胶、掩模板等高纯制备技术被奥地利、德国、日本封锁,偏光片上游TAC和PVA基膜由日企垄断供应 [7][58][61] - PI膜全部依赖进口,美国杜邦、日本宇部主导供应,OCA胶市场超80%份额由美国3M、德国德莎及日韩台企业占据 [7][62] 未来显示技术发展趋势 - 量子点(QLED)显示方向为无镉无铅材料,钙钛矿量子点需攻克稳定性瓶颈,当前CdSe核壳量子点发光半峰宽小于30nm,量子产率超90% [42][43] - Micro-LED需突破巨量转移技术及GaN外延材料,电致变色(EC)显示具备节能护眼优势,但有机材料成膜能力不足 [7][44][46] - 二维材料应用包括石墨烯透明电极(电阻约300Ω·sq⁻¹)、MoS₂晶体管(载流子迁移率约200cm²·V⁻¹·s⁻¹)及hBN绝缘封装层 [31][34][39] 材料领域技术突破方向 - 国家级平台攻坚策略包括整合企业/高校/院所资源共建显示材料共享数据库,涵盖靶材配方及PI合成工艺 [6] - 重点攻关高纯OLED发光材料、50μm超薄柔性玻璃及稀土掺杂靶材,龙头企业主导技术突围 [6] - 校企融合培育显示材料工程师,解决"懂材料不懂工艺"困局 [6][88] 全球OLED材料竞争格局 - 2022年全球OLED材料市场规模达20.4亿美元,2018年为11.56亿美元,2017年为8.56亿美元 [19] - 小分子发光材料由美国UDC、日本出光兴产及德国默克垄断,大分子材料由美国陶氏化学及杜邦主导 [19][55] - 发光材料技术代际包括第一代荧光材料(蓝光主流)、第二代磷光材料(红绿光)及第三代TADF材料(研发中) [22] 关键材料国产化进展 - TFT-LCD玻璃基板突破G8.5系列技术壁垒,实现高世代面板国产化配套,但8.5代以上技术仍依赖进口 [56] - 非TAC保护膜如PMMA、PET和COP膜逐步替代TAC膜,COP膜透光率与TAC相当且机械性、耐温性更优 [28][29] - 透明CPI盖板可弯折5万次,韩国科隆率先研发成功,潜在供应商包括住友化学、SKC及LG [26] 显示材料战略需求 - 显示功能材料需突破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及OLED空穴/电子传输材料,当前德日企业占全球一半以上市场份额 [53] - 显示配套材料需攻克高纯靶材制备技术,光刻胶分为彩色/黑色/TFT正性/触摸屏用四类,掩模板上游石英材料被日韩垄断 [58][61] - 柔性显示聚合物材料包括PI膜、OCA胶及感光全息记录材料,其中PQ/PMMA材料主要依赖进口 [62] 技术研发重点领域 - OLED发光材料需突破真空升华提纯技术,实现高纯度及连续升华工艺 [71] - AMOLED靶材领域需研发银合金大尺寸靶坯熔炼技术、稀土掺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靶材,实现迁移率优化 [73][74] - 柔性聚酰亚胺材料目标为20μm厚度下透光率大于88%、热膨胀系数小于5ppm/℃,开发可显影聚酰亚胺批量化工艺 [75]
显示材料全景图:从LCD到柔性屏的国产化机遇与挑战
材料汇·2025-08-24 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