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费上加费的私募信贷母基金,值不值得投?
伍治坚证据主义·2025-08-25 12:04

核心观点 - 私募信贷产品宣传存在误导性 强调目标收益但缺乏真实业绩支撑 费用结构复杂导致净回报大幅缩水 风险收益不对称且流动性极差 本质上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2][16][21] 目标回报问题 - 宣传材料显示年化目标收益率9-12% 但仅为模拟回测数据而非真实业绩 回测周期仅3年且未扣除任何费用 [3][5][6] - 业绩披露缺乏透明度 使用"预计""模拟""目标"等表述 无经审计的实际净值表现和分红记录 [4][7] 费用结构问题 - 采用双重收费模式:母基金层面收取1.2%管理费+5%业绩分成+2%申购费+最高5%赎回费 子基金层面另收2%管理费+20%业绩分成 [9][18][11] - 费用侵蚀严重 表面9-12%收益目标在扣除多层费用后净回报存疑 投资者实际到手收益大幅缩水 [8][9][20] 风险收益不对称 - 基金公司旱涝保收:投资盈利时收取固定管理费 亏损时仍照常收费 投资者承担全部损失风险 [12][13][14] - 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金融机构获得稳定收益而投资者成为风险最终承担方 [13][14][20] 流动性缺陷 - 双重锁定机制:母基金仅允许季度赎回且不超过净值5% 底层私募信贷基金投资周期长达数年 [15][19] - 流动性困境案例显示 包括哈佛/布朗/哥伦比亚等顶级机构因非流动性投资陷入现金荒 被迫低价抛售资产或举债融资 [15] 产品定位错配 - 私募信贷适合长期资金充裕且具备专业尽调能力的机构投资者 而非普通个人投资者 [21] - 产品包装易使缺乏金融常识的投资者误判风险 最终可能面临收益不达标与资金套牢的双重困境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