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 - 深圳从边陲小渔村成长为全球创新之都,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榜首,拥有超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出1000多项"全国第一"改革举措 [1] - 改革开放初期蛇口工业区突破思想藩篱,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华强北电子街孕育腾讯等科技企业,形成"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文化 [2] - 2019年获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2020年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承担中国式现代化示范田的新使命 [3] 改革突破与制度创新 - 综合改革试点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城市空间统筹、新兴产业立法等领域突破,形成3批48条可复制推广的"深圳经验" [3] - 前海合作区以"三天一项制度创新"速度推进改革,成为特区中的特区 [3] -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首创工业上楼模式破解土地瓶颈,出台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引领性法规 [3] 对外开放与贸易升级 - 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跃居全国城市首位,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兴起 [4] -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 [4] - 从单向承接转向双向融通和规则引领,开放能级持续提升 [4] 科技创新与产业成就 -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5] -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南山机器人谷、华为鸿蒙系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大疆无人机、影石创新全景相机等形成全球影响力 [5]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设全球重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5] 发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 改革进入攻坚期需啃"硬骨头",国际竞争需突破科技"卡脖子"问题,民生领域存在提升空间 [6] - 2024年6月中央发布新意见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深圳作出先行示范 [6] - 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持续奋进向前 [6]
“未来之城”的进阶之路——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
证券时报·2025-08-26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