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下一个LABUBU,出现了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通过系统化IP运营机制实现多元化发展 LABUBU系列虽表现突出但仅占营收三分之一 公司已形成持续制造顶流IP的平台化能力 [5][6][36] IP营收结构 - THE MONSTERS系列上半年营收48.1亿元 同比增长668% 占总营收约三分之一 [6][7] - 上半年有5个IP营收超10亿元 13个IP营收过亿元 对比2017年单一IP占比超80%的情况显著改善 [7][15] - 新锐IP"星星人"去年8月签约 今年上半年营收达3.9亿元 被评价为成长最快IP [13] IP迭代规律 - 历史顶流IP呈现周期性更替:MOLLY(早期)→SKULLPANDA(2022-2023年)→THE MONSTERS(2024年) [9][10] - 潜在新顶流包括CRYBABY(最快进入10亿元俱乐部)和星星人(高成长性) [12][13] IP运营机制 艺术家发掘 - 通过潮玩展排队热度及社交媒体反馈筛选艺术家 如MOLLY因微博高频提及被发掘 [20][21] - 解决艺术家独立生产痛点(开模成本高、销量有限) 提供全链条商业化支持 [21] 产品测试体系 - 采用三维评估标准:情绪共鸣度(如LABUBU画稿80%调研认可度)、视觉记忆点、用户延展性 [25] - 通过自动贩卖机/快闪店小范围测试 再针对性投放资源 [25] - 存货周转天数83天 远低于行业平均180天 体现高效供应链管理 [26] 资源分级配置 - 根据IP等级差异化分配营销/店铺/供应链资源 [28] - 基于直营店销售数据 新品首发1-2天内即可调整生产订单及门店陈列策略 [28] - 典型IP成长路径呈波动式上升 如SKULLPANDA从小IP发展为第二大IP [29] 市场拓展策略 - 新市场进入采用三阶段:线下展会曝光→电商数据收集→机器人商店/快闪店测试→正式开店 [33] - 坚持"先调研后决策"原则 降低市场进入风险 [32] 商业模式演进 - 定位从盲盒销售转向艺术家IP运营 产品形态延伸至毛绒/积木/珠宝/线下乐园等多维度 [35] - 乐园业务被视为IP从2D到3D再到实景化的自然延伸 [35] - 核心能力体现在持续制造顶流IP的系统化平台建设而非单一IP热度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