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访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唐剑: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必须“全自主”
机器人圈·2025-08-26 19:14

技术突破与性能表现 - 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在100米跑步比赛中以21.50秒夺冠,并在400米与1500米比赛中获得银牌,且全程无需人工遥控或陪跑 [1] - 该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采用无线遥感技术和UWB标签实现半自主控制,通过算法与人类领跑员保持固定距离与角度 [2] - 全自主导航技术已实现突破,机器人可自主构建实时地图、决策运动路线并避开障碍物,目前达到L4级别(大部分场景自主,部分极端情况需人工接管) [3][11][14][15]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全自主导航技术为行业首创,目前其他公司多数仍需人工遥控,该技术被视为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必要条件 [10][11][17] - 公司在田径赛和场景赛共获得两金六银两铜,其中天轶2.0机器人在工业搬运、物料整理等任务中表现接近工业级机器人水平,证明其软硬件泛化能力 [16] - 运动场环境属于"降维打击",实际工厂、商场等复杂环境的全自主导航仍需迭代,以解决极端场景问题 [9][14] 技术挑战与行业瓶颈 - 全自主导航面临两大挑战:环境复杂性(需识别小尺寸、堆叠物体及精确位置朝向)和高自由度控制(几十个关节的路径跟踪难度远高于四轮车辆) [11] - 行业最大瓶颈是具身智能算法的泛化能力不足,属于非线性瓶颈,需突破模型架构(如Transformer变体)和训练数据配方 [21][22][25] - 运动控制技术路线已收敛于强化学习,硬件性能(负重、续航等)属于线性瓶颈,随时间推移可逐步改善 [24][30] 商业化与量产进展 - 当前机器人量产分为两类:教育科研客户(数百台订单)和产业落地客户(需数千至上万台订单),后者尚未实现真正大规模量产 [32] - 公司预计1-2年内将有企业在物流、汽车等产业跑通场景并实现大规模量产 [32] - 机器人AI能力不足是未能大规模落地的核心原因,尤其在决策层("大脑")能力基础,运动控制层("小脑")已显著进步 [5][31] 行业生态与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企业分为两类:本体运动控制厂商(服务教育科研客户)和产业化落地厂商(聚焦仓库搬运、物流分拣等场景) [19] - 模型架构创新尚未出现类似Transformer的突破,当前VLA/VLM模型仍沿用大语言模型架构,仅增加动作生成模块 [26] - 行业数据规模需求无明确标准,需同步提升数据质量与模型架构能力 [2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