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行业核心观点 - AI眼镜被视为可能引发下一个"iPhone时刻"的划时代产品,将深度融合AI与AR技术,成为打破人与世界界限的新型生活方式媒介[1][2][3] - 行业正处于技术试探和市场观察阶段,但已明确朝向消费级普及方向发展,未来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沟通桥梁[4][5] - 2023年全球出货量34万台,中国市场10万台,预计到2028年全球出货量将突破2000万台,中国市场达972万台,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区域[14][46] 产品定义与分类 - AI眼镜是在传统眼镜基础上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并融合音频、摄像等功能的一体化可穿戴设备,其核心属性是人工智能[6] - 细分三大品类:AI音频眼镜(骨传导+远场语音)、AI拍摄眼镜(800万像素以上摄像头+AI剪辑)、AI显示眼镜(光波导显示+空间计算)[8][10][12][44] 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 - 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00万台,推动2024年下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快速起量[14] - 增长核心驱动包括:硬件性能突破(算力密度提升50%以上、续航突破10小时)、国产化替代加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60%)、厂商生态扩张(2024年近40家厂商入局)[44] - 供应链成熟推动价格下探,入门款产品价格区间降至500-1000元,如闪极科技AI拍拍镜售价999元,Redmi AI眼镜首发价199元[44][46] 产业链生态 - 硬件环节覆盖主控芯片(Qualcomm、全志科技)、存储芯片(Biwin、Kingston)、光学元件(水晶光电、Lumus)、电池(EVE亿纬锂能)及代工(Goertek、Visionox)[18] - 软件环节包含大模型(文心一言、腾讯混元、Gemini)、元服务(华为云、腾讯云)及感知交互技术[18] - 整机厂商分为XR公司(Rokid、雷鸟创新)、移动设备制造商(华为、OPPO、vivo)、互联网公司(腾讯、百度)及垂直领域AI眼镜公司[18] 典型厂商分析 - 雷鸟创新:具备全链路自研能力,推出全球首款AR眼镜AI开发平台RayNeo AI Studio,产品线覆盖一体式(X2、X3 Pro)和分体式(Air系列)设备,与爱奇艺、芒果TV等内容平台深度合作[20] - 李未可:聚焦商旅场景,推出LAWK系列产品(City Air音频眼镜、View拍摄眼镜、S3显示眼镜),重量控制在27.6-85.5克,搭载自研WAKE-AI多模态大模型,支持128种语言实时翻译[22] - Rokid:专注人机交互技术,通过自研操作系统构建"硬件+软件+生态"一体化平台[23] - 星纪魅族:明确将AI手机与智能眼镜作为核心赛道,围绕三大业务线构建多终端全场景生态[25] 用户行为洞察 - 消费者认知渠道以社交媒体为主(66.9%),VR眼镜认知度达79.4%,而AR/AI眼镜认知仍有提升空间,华为、小米、谷歌占据过半品牌认知份额[27][28] - 61%受访者已购买或计划购买智能眼镜,AI功能眼镜购买意愿接近40%,远超无AI功能的AR/VR产品[30] - 已购用户中超五成拥有至少1副AI眼镜,超四成拥有2-3副,消费区间集中在2000-4000元[32] - 购买决策中功能需求占比51.2%(音频播放、摄影摄像、AI交互、导航),外观设计占比36.8%(重量、镜片显示效果、与普通眼镜相似度)[36] 技术发展与场景应用 - 硬件突破:MicroOLED屏幕亮度突破5000nit,成本较索尼OLED降50%;传感器集成ToF深度相机、IMU惯性导航等10+模组,功耗降低30%[44] - 核心场景覆盖商旅(跨境翻译)、运动(心率监测、运动轨迹)、办公(AR导航)、社交娱乐(实时歌词字幕)、家庭(家居控制、视频通话)及老年市场(跌倒检测)[46] - 交互方式从物理按键演进为"语音+视觉+手势+眼动"多模态融合,AR导航可实现现实场景精准叠加[46]
2025年中国AI眼镜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2025-08-27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