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功能风险 - 免密支付功能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认证即可完成交易 旨在减少用户操作步骤但隐藏多重风险[5] - 多名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后遭遇盗刷 支付宝和微信等平台出现多笔无故扣费 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5]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达6.4万条 用户反映开通后很难取消且平台未充分告知[8] 用户受害群体及场景 - 免密支付围猎对象包括儿童和老人 未成年人在电商、游戏和直播平台未经家长同意使用 老人被平台推荐误触开通导致账户被盗[8] - 盗刷和乱收费问题集中在电商平台、会员开通以及二手交易平台等场景[8] -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亿人 免密支付渗透率稳定 潜在受害者人数难以估量[10] 平台行为及设计问题 - 支付宝、微信、美团、京东、滴滴、抖音、携程等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服务 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消费类别[13] - 平台开通免密支付方式简单 通常为一键开启 支付过程中弹窗询问是否同意开通极速支付 用户输完密码后下意识点击确认易被开通[13] - 解绑免密支付需要多步操作 以微信为例最少需花费五步找到选项 累计需要六个步骤解除[15] - 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逻辑类似但界面和选项名称有细微变化 个别平台取消时需询问关闭理由并遭反复挽留[16] - 苹果强制用户在苹果应用商店使用免密支付方式付款 账户一旦被盗用可绕过支付工具身份验证直接实施盗刷[17] 商业动机及影响 - 免密支付加速消费者误判发生 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显示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18%但退货率增长40% 反映容易让消费者做出冲动决策[18] - 自动扣款功能帮助商家留住回头客 用户手动操作可能因忘记续费或不再想要而结束订阅 自动扣款让用户默认留下使商家稳定获利[18] - 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19] 监管与追责挑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经营者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21] -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且不得默认勾选需由消费者自主选择[21] - 平台对规定阳奉阴违 盗刷行为发生后用户追责难如登天 平台以得到用户授权作为抗辩理由 用户需经历复杂举证流程且承担高额成本[22] - 盗刷案例中环节风控缺失严重 支付机构误认为苹果系统安全放松自身风控 银行认为支付宝和微信请求已过风控不再额外审核 导致不法分子盗刷无人拦截[23]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36氪·2025-08-27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