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债市定价逻辑 - 全球债市在通胀与经济增长背离时优先定价通胀而非经济增长 新兴市场对通胀冲击更敏感 利率定价逻辑偏向价格因素而非增长因素 [1] - 高通胀时期融资成本短期急升 但不意味着需求扩张 分化主要体现在期限结构与资产类别对通胀的敏感度差异 [1] - 利率曲线陡峭化与反弹持续时间受政策滞后性 全球风险情绪与本地市场韧性影响 短端利率随通胀缓和下行 长端利率因财政压力与预期调整维持高位 [1] 类滞胀现象成因与特征 - 过去十年全球多次出现"通胀上行但增长放缓"的类滞胀现象 主要成因来自供给端冲击(地缘动荡、疫情、供应链断裂)与需求恢复乏力并存 [1] - 疫情后财政刺激与货币宽松托底需求 但生产瓶颈和劳动供给不足推升商品和服务价格 通胀"粘性"凸显 形成"高通胀+低增速"格局 [1] - 对债市与期限利差的影响表现为通胀名义粘性与实际增速回落并存 迫使货币政策更趋"久高不下" 长端利率受财政供给压力与中性利率上移预期支撑而反复重定价 [1] 拉美新兴市场滞胀特征 - 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南非表现为GDP增速显著下滑而CPI与PPI大幅攀升 央行被迫大幅加息抑制通胀 政策利率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2] - 长端利率需补偿通胀与风险溢价 由于基本面疲弱且政策空间有限 市场利率与债券收益率高度贴紧通胀波动 资产价格波动剧烈 [2] - 经济复苏更多依赖通胀回落与外部环境改善 而非内生增长动能 外围流动性环境变化导致股市与债市表现分化 整体恢复动力较弱 [2] 亚洲新兴市场特征 - 印度、印尼等亚洲新兴市场在滞胀阶段展现更强增长韧性与通胀弹性 货币政策更为灵活 央行在抑制通胀同时兼顾支持增长 [2] - 利率调整紧跟通胀变化 债券收益率以通胀为核心锚定 滞胀期间利率保持高于经济增速 [2] - 随全球流动性改善或外资回流 资产价格修复弹性较强 股债表现与外部资金流向及高频利率波动密切相关 [2] 东亚发达市场特征 - 日本、韩国等东亚发达经济体表现为"低增长+温和通胀" 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外需波动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 - 本地政策更侧重金融稳定与通胀预期管理 韩国以防御性加息为主 利率曲线定价与通胀联动但幅度有限 [3] - 日本处于长期低利率环境 利率上行主要由通胀预期推动 资产价格变化更多受全球资金行为影响 长期利率锚定政策预期与外部流动性 [3]
国泰海通|固收:海外“类滞胀”环境下的利率定价经验:价格优先,经济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