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华“卖身”真相
核心观点 - 外资消费企业集中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并非看衰中国市场 而是经营策略的本地化转型 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实现业务下沉和二次扩张[4][10][24] - 本土企业崛起导致外资市场份额下滑 但外资在金融 高新技术等领域仍保持韧性 且持续加码中国投资[13][20][23] - 麦当劳 肯德基等案例证明"外资交棒本土资本"模式可实现双赢 未来将形成更轻资产 更本地化的运营趋势[5][10][25] 退潮现象 - 2024年夏季出现外资退出潮 星巴克拟售中国业务70%股权 交易额50亿-100亿美元 迪卡侬计划出售30%股权 估值约100亿元人民币[9] - 哈根达斯内地业务剥离金额达5亿-8亿美元 宜家母公司打包出售10座荟聚购物中心[9] - 历史案例包括:2016年百胜中国出售给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 2017年麦当劳中国业务以20.8亿美元售予中信与凯雷[9] 原因分析 - 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从34%降至不足15% 哈根达斯门店从400家缩减至250余家 客流量多季度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3] - 外资下沉市场受阻:一二线城市饱和 三四线市场存在文化认知和消费需求错配 中国消费转向性价比趋势明显[14][17] - 本土化能力不足:标准化运营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产品迭代 线上线下融合及高频政策变动[17] 转型策略 - 外资保留控股权并转向轻资产合作模式 星巴克保留30%股权 迪卡侬仍在中国扩张门店[9][25] - 2025年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 营收利润率达7% 在各类企业中领先[20] - 资本层面持续加码:贝莱德持有工商银行股份超5% 多地城商行第一大股东为外资背景 跨国制造企业仍在华扩产[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