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两部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旨在通过构建高标准体系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明确2026年和2030年阶段性目标 包括制修订不少于300项标准 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 部分领域标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3][8][9] - 标准体系覆盖基础通用 设计配套 制造装备 制造工艺 检验检测 行业应用6大层次 34个大类 17个小类 通过标准与产业链映射实现技术 产品 服务软联通 [4][13][15] - 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 推动成系列标准制修订 强化交叉融合领域标准研制 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聚焦高端数控系统 高性能功能部件等产业链薄弱环节 [30][31][32][33] 总体要求 - 以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 增强高水平标准供给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协同 加快推进标准体系国内国际兼容 最大程度释放标准化效能 [8] - 到2026年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 牵头制修订不少于5项相关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 标准供给结构优化 [3][8] - 到2030年标准体系全面形成 标准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跃升 减材 等材制造标准整体达世界先进水平 部分增材制造标准达世界领先 [9] 建设思路 - 注重标准体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 与减材制造高端跃升 等材制造优势加强 增材制造国际领先等方向结合 以标准助力解决产业链短板和瓶颈 [10] - 注重统筹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一体化建设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实际和趋势 强化链式思维 通过科学标准体系建设牵引产业质量整体跃升 [10] - 注重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 加快采用先进适用国际标准 推动中国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开展优势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同步制定 [10] 标准体系结构及内容 - 工业母机产业链以减材制造装备 等材制造装备 增材制造装备为核心 涵盖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各环节 上游包括配套材料 零部件等功能部件 下游覆盖航空航天 轨道交通等领域 [11] - 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映射实现软联通 包括基础通用 设计配套 制造装备 制造工艺 检验检测 行业应用6层次 34大类 17小类 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 [13][15] - 基础通用标准贯穿产业链 包括术语定义 安全 绿色低碳 智能制造等 设计配套标准构成生产配套保障 制造装备标准体现整体技术水平 制造工艺标准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 检验检测标准评估产品质量 行业应用标准提供技术保障 [13][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重点任务 - 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 围绕高端复合数控机床 一体化压铸 精密锻造 复合增材制造 高档数控系统 高性能功能部件等重点方向 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 研制产业链急需标准 填补关键环节标准空白 [30] - 推动成系列标准制修订 聚焦减材 等材 增材制造等加工稳定性 运行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需求 成系列推进标准制修订 提升主机产品质量 体系化修订基础通用 设计配套等行业应用标准 基于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 淘汰老旧落后标准 [31] - 强化交叉融合领域标准研制 开展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物联网 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母机中应用标准研制 加快制定数据采集 数字建模 智能化设计等新兴技术标准 加快绿色设计 碳减排技术 产品碳足迹核查等标准研制 带动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32] - 加快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跟踪国际标准化前沿动态 开展国内外产业链与技术标准水平比对分析 加快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编制中国标准外文版 制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际标准 实施对标达标提升行动 增强产业竞争力 [33] 组织实施 - 加强工作统筹 发挥工业母机标准化联合工作组牵总作用 强化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沟通联络 形成高效协同工作机制 [34] - 强化节点把控 跟踪分析方案实施情况 结合2025—2026年度工业母机标准立项指南做好任务分解 确保重要标准及时立项 按期制定发布 定期评估和督促检查重点任务 [35] - 注重国内国际协同 加强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联动 主动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对接沟通 推动优势技术 产品和服务研制为国际标准 [36] - 强化标准实施 发挥各级主管部门 行业协会 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工业母机标准化联合工作组作用 加强标准体系和重要标准宣贯培训 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实施应用标准并及时反馈 [37]
工业母机,大消息!
中国基金报·2025-09-01 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