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何各大车企都要扎堆做机器人?
机器人大讲堂·2025-09-01 21:37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推动汽车行业从传统制造向具身智能转型 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突破业务边界和估值重塑的关键方向 [1] - 汽车与机器人供应链高度协同 零部件企业依托成熟制造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6]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0到1跨越期 多主体加速布局 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15][16][18][20] 行业转型逻辑 - 数字革命与AI浪潮使汽车成为AI端侧应用核心场景 产业属性加速向"智能车+机器人"融合的具身智能企业转变 [1] - 汽车本质是AI端侧应用的"轮式专用机器人" 车企在感知-运控算法和硬件工程化能力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特斯拉估值体系从汽车制造转向AI科技生态型 通过FSD+DOJO+汽车+机器人+Robotaxi组合搭建完整商业模式 [5] - 提前布局AI技术并完成多领域协同的车企 有望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AI应用企业的估值跃迁 [5] 供应链协同优势 -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的电机/滚珠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与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关键组件高度重合 [6] - 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电机-电控-变速箱"结构 与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电机-控制器-减速器"架构完全一致 [6] - 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已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实现跨界延伸 [6] - 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原材料采购/模块化设计/生产工艺/成本管控等体系具备深度共通性 [13] 车企布局实践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2024年实现户外下坡小跑和灵巧抓球动作 预计2026年量产 成本低于2万美元 [16] - 比亚迪组建具身智能研究团队 开发工艺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 与港科大联合攻关核心技术 [10] - 小鹏IRON机器人搭载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3000T) 具备720度环境感知能力 已在工厂执行搬运装配任务 [11][16] - 奇瑞/长安/赛力斯等车企通过成立机器人子公司或联合研发方式推进机器人业务布局 [11] 技术发展进程 - 人形机器人单台价值量测算:旋转关节合计25900元 直线关节合计27300元 灵巧手合计48240元 其他部件33000元 总价值量134440元 [14] - 特斯拉实现机器人核心部件95%以上国产化率 美的集团整合库卡底盘技术与自研机械臂实现技术复用 [14] - 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机器人大模型与Jetson Thor开发套件 支持自然语言理解和人类动作模仿 [18] - 华为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整合盘古大模型能力 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并联合16家企业构建生态 [18]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 培育2-3家全球影响力企业 [21] - 上海对人形机器人示范项目给予最高50%投资补贴 深圳计划2027年实现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1] - Figure AI获微软/英伟达等6.8亿美元融资 银河通用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 [23] - 科创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 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