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要来了!城市投资逻辑迎来重大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3 12:56

文章核心观点 - 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投资逻辑随之改变,核心是“功能适配+效率提升”的精准投资 [1][3] - 发展模式聚焦于“一个形态+两大支撑”,即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空间形态,以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包括县城)为两大支撑端 [1] - 投资机会在于项目是否提升城市的协同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或转型能力,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 [3] 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 - 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取代过去“大中小城市齐步走”的旧思路 [1] -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主战场,其经济总量占全国40%以上,将重点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 - 新兴增长极如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将聚焦同城化,例如建设跨市通勤网络和产业协作园区 [2] 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投资机会 - 超大城市发展逻辑从“做大”转向“做强”,例如北京聚焦科技创新,上海主攻金融开放 [2] - 与核心功能相关的国家实验室、高端研发平台、跨境金融平台将成为投资热点 [2] - 非核心功能疏解带来的产业承接地、协同基地建设存在快速形成产能的机会 [2] - 省域副中心城市如湖北襄阳、河南洛阳可能在“十五五”期间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2] 中小城市及县城的投资机会 - 人口快速流入的中小城市(如浙江某些县城一年新增五六万人)对学校、医院、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极大,投资确定性高 [3] - 都市圈周边的县城(如江苏昆山的花桥)在对接产业外溢时,配套厂房、人才公寓存在机会 [3] - 收缩型城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辽宁阜新搞风电、黑龙江伊春做生态旅游)符合绿色转型方向,具备长期价值 [3] 城市投资的新逻辑与关键判断标准 - 城市投资不再依赖土地财政和规模红利,而是转向“功能适配+效率提升”的精准投资 [3] - 判断项目价值的关键是看其是否提升城市群的协同能力、超大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县城的公共服务能力或特色城市的转型能力 [3] - 具体项目如老旧小区改造、闲置厂房活化、风电配套工程等,只要符合“高质量”主线,就可能兼具社会效益与资本回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