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陈大同丨芯片往事(续)
半导体行业观察·2025-09-04 15:31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 中国半导体产业产值从2000年至今成长上千倍 经历了从低谷到浴血重生的过程[11] - 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同年成立1280亿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标志着产业进入春天[10] - 大基金采用政府资本25%与社会资本75%结合的模式 开创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新路径[10] 半导体产业突破性进展 - 半导体制造代工产能急剧增加 大大缓解了困扰产业多年的产能瓶颈[10] - 80%的02专项支持过的初创企业获得大基金支持 设备材料产业链国产化突飞猛进[11] - 先进工艺从14/12纳米进入到7/6纳米以下 FinFET技术不断取得突破[11] - 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分别在NAND FLASH与DRAM领域实现突破 补齐半导体存储领域短板[11] - 2019年科创板设立催生数百家半导体上市公司 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出现[11] 风险投资行业发展 - 硬科技风险投资2005年左右从硅谷传播到国内 最初一批VC如北极光创投 红杉中国 金沙江创投等都起源于硅谷VC支持[4] - 2008-2014年是半导体投资的严冬 投资半导体的VC屈指可数[12] - 元禾璞华团队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60亿元 已投资超过200家创业公司 其中上市公司超过50家[13] - 2020-2022年元禾璞华每年上市公司超过10家 连续5年在中国权威PE榜单中名列前茅[13] 豪威科技并购与转型 - 2016年豪威科技总估值19亿美元完成并购 其中贷款8亿美元 股本金11亿美元[27] - 豪威科技采用"设计+代工制造"模式 但面临台积电产能瓶颈和高毛利定价的竞争劣势[33] - 虞仁荣接手后净利润从2017年3亿多元增长到2025年30多亿元[45] - 2019年韦尔半导体成功并购豪威科技和思比科 市值一度接近3000亿元 成为芯片设计第一股[45] 中概股回归浪潮 - 2013年清华紫光全资收购展讯通信 开创半导体中概股通过并购退市回归国内的先河[16] - 之后二年内半导体中概股公司几乎全部回到国内 包括澜起科技 锐迪科等[16] - 利用美中两国半导体市盈率之差 通过资本运作可实现三倍以上获利[17] 产学研结合与教育投资 - 虞仁荣捐款300亿元创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对标MIT和斯坦福大学[49] - 大学规划十年内在校生规模一万人左右 本硕博比例为4:3:3[56] - 截至2025年8月已联合招收博士生447人 正式签约创校教授100余人 其中院士16名[56] - 2025年首次招收74名本科生 最低录取分数线656分 在浙江省仅次于浙江大学[58] 本土化战略实施 - 豪威科技80%销售额在国内 但产品定义在硅谷 命中率不到40%[40] - 虞仁荣接手后砍掉三分之二研发项目 集中资源于客户急需且有竞争力的产品[43] - 与华虹达成战略合作 产能从每月2000片提高到15000片[43] - 与中芯北方开展背照式CIS工艺联合开发 半年时间开发成功并实现量产[44] - 收购思比科公司填补低端市场短板 利用其极低开发成本和高效率优势[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