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循环增长中,但尚未形成规模——科尔尼2025循环时尚指数报告
科尔尼管理咨询·2025-09-04 18:47

文章核心观点 - 第五版科尔尼循环时尚指数(CFX 2025)追踪了时尚行业循环性进展,覆盖18个国家、5个产品类别(时尚、运动、户外、内衣和鞋类)的246个品牌,提供行业最全面的循环性评估视角 [1][3][4] - 行业整体循环性进展趋于平稳而非加速,平均分和中位数得分均上升0.20分至3.40和3.20,但增速低于2024年;过去五年平均分累计上升1.4分,中位数上升1.6分 [6][7] - 仅有5个品牌得分超过7.0分(不足总数2%),不到20%品牌超过5.0分;前十名品牌榜单连续三年基本稳定,仅新增Arc'teryx和Decathlon [9] - 循环性执行存在显著差距:70%品牌处于"中等"成熟度(3-7分),仅3%-5%品牌达到"广泛"实施水平(>7分);二级市场举措(维修、转售、租赁)进展最慢 [19][20] - 监管压力成为关键驱动因素,欧盟通过《可持续产品设计法规》(ESPR)、数字产品护照(DPP)及生产者延伸责任(EPR)计划强化合规要求,法国针对超快时尚立法标志执法升级 [12] - 领先品牌从象征性举措转向系统性变革,聚焦循环设计(如可回收材料、模块化设计)和循环闭环(消费前废弃物利用);材料创新与跨部门合作成为突破点 [13][15][16] - 地区表现差异显著:欧洲平均分3.6(年增0.4),北美3.4(年增0.1),亚太2.7(年增0.3);欧盟监管通过全球供应链产生外溢效应 [32][33] - 循环性需被视为增长杠杆而非合规任务,需解决规模化基础设施、商业案例缺失及运营准备度不足等核心障碍 [23][26][36][37] 循环性进展评估框架 - CFX评估产品全生命周期七个维度:循环设计、原材料再利用、品牌传播、衣物护理说明、维修服务、二手供应、租赁服务及回收计划 [6] - 框架区分一级市场(循环设计、护理说明、维修服务)与二级市场举措(二手、租赁、回收) [6] - 2025年版本扩展回收计划维度,纳入消费前生产废料和未售产品再利用评估 [6] 行业整体表现 - 平均分从2024年3.20升至2025年3.40,中位数从3.00升至3.20,但增速放缓(2024年提升幅度更高) [7] - 排名后80%品牌分数停滞,中间层品牌难以突破;超过5.0分品牌数量较2024年翻倍,但绝对占比仍低于20% [9] - 多数品牌困于"中等成熟度"区间,易实现的循环举措(如基础回收计划、胶囊系列)已普及,但全面转型滞后 [10][11] 领先品牌实践 - Arc'teryx、Patagonia、Gucci、Levi's、The North Face、Lululemon、Gant、Coach、OVS、Decathlon位列2025年前十 [9] - The North Face推出Circaloft系列,采用回收材料且设计为可回收,配套回收计划提供消费积分 [14] - GANNI与Ambercycle签署四年承购协议,承诺20%聚酯纤维来自纺织废料 [15] - Nike的ISPA Link Axis运动鞋实现无胶水全拆卸设计 [15] - Hugo Boss设立Eightyards GmbH业务部门,将剩余面料转化为新产品 [16] - Veja建立闭环系统,100%采购消费后回收聚酯纤维 [16] - Chanel推出B2B平台Nevold,工业化开发循环材料 [17] 维度表现差异 - 循环设计原则采用度:19%品牌处于有限水平(<3分),77%中等(3-7分),4%广泛(>8分) [19] - 维修服务可得性:65%品牌有限,29%中等,6%广泛 [19] - 二手服装供应:69%品牌有限,26%中等,5%广泛 [19] - 租赁服务:88%品牌有限,11%中等,1%广泛(全指数最弱维度) [19][20] - 旧衣回收服务:49%品牌有限,46%中等,5%广泛 [19] 品类表现差异 - 内衣品类得分增幅最大,高奢类别在设计、传播和原材料再利用维度势头强劲 [24] - 轻奢、运动和户外类别在循环设计方面增长最显著 [24] - 快时尚在设计和传播有进展,但售后与二级市场举措受限 [24] - 40%奢侈品牌维修服务仍处于"有限"水平,与高价值产品特性不匹配 [25] - 租赁模式在户外类别(如徒步装备)天然契合,但仅不足三分之一品牌达中等水平,无品牌达广泛水平 [27] 地区表现差异 - 欧洲平均分3.6(年增0.4),主要受意大利(+0.4)、法国(+0.4)、西班牙(+0.3)、荷兰(+0.3)、北欧(+0.2)和DACH地区(+0.1)驱动 [32] - 北美平均分3.4(年增0.1),美国改善微弱且不均衡 [32][33] - 亚太平均分2.7(年增0.3),日本跃升0.6分,中国(+0.1)和印度(+0.1)小幅增长 [33] - 欧盟监管通过全球供应链产生外溢效应,推动亚洲生产中心适应循环标准 [33] 核心挑战与机遇 - 四大执行障碍:规模化试点受限、系统集成不足、商业案例缺失、运营准备度低(如逆向物流不成熟) [26] - 转售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28年CAGR达12%),但70%品牌在该维度仍处于有限水平 [29] - Zara将Zara Pre-Owned计划从欧洲扩展至美国,The North Face升级Renewed计划支持线上线下以旧换新 [29] - adidas和ON Running通过赛事租赁、订阅模式探索循环商业模式 [27] - 监管压力(如欧盟ESPR、DPP)加速行业从自愿行动转向强制合规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