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成就 - 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数量达1610万个,是“十三五”末的9.5倍 [3][5]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为549.23亿千瓦时,充换电行业用电指数比2020年基期增长870% [5] - 覆盖广泛的充电网络基本形成,包括1200.4万个居住区私人桩(是“十三五”末的13.7倍)和4.1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 [5]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出台系列文件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并提出车网互动顶层规划,充电桩首次纳入国家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方向 [4] - 市场环境不断健全,现有充换电企业60万余家,主要运营商超过2000家,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80%以上,形成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推进的产业格局 [6] - 行业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央国企主动作为和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解决了规模化建设中的多场景适应需求等产业化关键问题 [11] 技术发展与标准建设 - 公共充电场景大功率化水平提升,新增直流充电单枪平均功率从2021年底的73.90千瓦提升至2025年6月的98.51千瓦,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达3.7万台 [7] - 慢充智能化技术广泛推广,私桩全年充电量低谷时段占比平均值达68.87%,无线充电、自动充电等技术不断突破 [8] - 充电标准体系不断丰富,五年共发布国家、行业、团体标准67项,并牵头14项国际标准,推动中国大功率充电进程 [8] 网络覆盖与应用场景 - 充电网络加速向三四线城市、公路沿线和农村乡镇延伸,97%的县城及80%的乡镇配建了公共充电设施 [5] - 农村地区充电点位不断增加,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并创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 [10] - 矿区、码头、工地等电动重卡应用场景的充换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截至2024年6月全国有1108座充换电场站使用绿色电力 [5] 产业生态与国际拓展 - 产业生态多元融合,除传统企业外,汽车、石油、物流、地方投资平台等成为新进市场主体 [6] -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欧洲建立“研发—制造—服务”体系,在东南亚采用“场景适配”策略,在北美通过柔性供应链进入当地充电网络 [6] - 行业将结合新能源汽车出口带动充电设备出口,推动中国标准国际互认,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 [16][17] “十五五”发展规划 - 预计到“十五五”末,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充电设施数量达5000万个以上 [13] - 充电网络将扩面提质,城市和都市圈网络基本建成,农村地区短板将加快补齐,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3] - 未来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自动充电、即插即充及光储充放换一体化建设,并实现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 [15]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丨远方不再“遥远”,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人民群众绿色出行保驾护航
国家能源局·2025-09-04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