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17家车企作出的60天账期承诺在兑现过程中仍面临多个难点,未能从根本上缓解供应商的“回款难”问题 [1] - 行业普遍回款周期约为9个月,部分车企通过“先上车再付款”、使用供应链金融凭证等方式变相延长实际账期 [3][4] - 解决账期问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并治理产能过剩等“内卷式”竞争,以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1][12][13] 账期承诺兑现现状与问题 - 奇瑞已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 [1] - 多数受访零部件企业表示,部分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 [1] - 行业普遍回款周期为9个月左右,部分车企实际操作中存在卡点 [3] - 存在“先上车,再付款”模式,即车企等零部件装配上市销售后再付款,若产品未应用则供应商回款无门 [3] - 结算环节缺乏统一验收标准,合同存在隐形条款和附加条件 [4] - 部分车企利用供应链金融公司发行电子债权凭证替代现金支付,该凭证贴现率高、兑现周期长达3-12个月、下游流通性差 [4] 账期问题难解的深层原因 - 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面前缺乏话语权,面临“保客户”与“要回款”的矛盾 [5] - 为争取客户,零部件企业打“价格战”并进行现金返点 [6] - 部分车企经营压力大,严格执行60天回款可能导致自身现金流吃紧 [6] - 上市车企2025年半年报中,仅比亚迪、赛力斯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增收不增利为行业普遍现象 [6] - 车企回款速度与其经营情况息息相关,销量好则回款快 [7] - 行业“内卷”核心根源在于整体产能过剩,国内汽车产能利用率处于相对低水平 [13] 解决方案与行业展望 - 业界建议车企优化付款流程,优先使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减少对供应链金融工具的依赖 [10] - 呼吁监管层建立“违约赔偿机制”并公开车企账期执行动态数据,形成硬性约束 [10] - 建议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嵌入账期考核,对达标车企提高补贴额度 [12]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开通线上问题反映窗口,并将研究制定统一的结算支付规范及标准合同范本 [12] - 需加强对汽车产品的价格指导,约束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12] - 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优胜劣汰”,让低效过剩产能自然退出,预计伴随出口增长,产能利用率将逐步回归80%的健康水平 [13] - 随着账期治理、产能优化等举措落地,行业将迈向更高效、健康的发展新阶段 [13]
落实车企账期承诺还需突破多个难点
证券时报·2025-09-06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