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2] - 新规实施后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 尾部平台被迫离场 [1][9] - 高息助贷平台或在未来6-12个月内退出市场 [2] 资金合作变化 - 银行大规模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关闭所有高息业务合作 [5] - 高息助贷资金合作报价大幅提升至10%-14% [6] - 民营银行因国有股东合规要求开始撤出资金合作 [6] - 行业高息助贷规模约1万亿元(按总规模3-4万亿元的25%占比计算) [5] 盈利能力压力 - 利率36%的高息助贷业务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 资金成本占10%-14% 获客成本占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占12% [7] - 催收成功率普遍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历史平均水平83%-85%) 导致坏账率上升3-4个百分点 [11] - 银行要求24%以内利率业务的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 [18] 业务转型挑战 - 高息平台需将24%以内利率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维持原有盈利水平 [17] - 转型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 [18] - 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利润率较低 难以成为主流转型路径 [19] 头部平台优势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受新规影响较小 [3][21] - 银行将高息业务撤出资金转向24%以内业务 使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增 [21] - 头部平台通过收紧风控策略(提高审批标准、加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保持业务平稳 [20] 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头部平台通过科技输出扩大市场份额 [21]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激增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万-5万元 [12][13] -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21]
高息业务“大限将至” 万亿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报·2025-09-06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