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8万名招投标专家被踢出库背后
经济观察报·2025-09-07 11:33

清理行动概况 -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评标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 [1][4] - 清理行动旨在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净化专家队伍,提升评标活动的公正性与质量 [4] 评标专家违规的深层原因 - 评标专家群体规模有限,一个地区特定子行业的专家可能仅20余名,频繁参与评标的专家更少,形成封闭小圈子 [2] - 评标打分制度中的“软分”(主观分)弹性空间大,赋予评审专家过大的话语权和自由裁量权 [2][12] - 评标专家权力直接影响社会利益再分配,但权力难以监控,且掌控圈子相对固定,同时满足“有权力、权力影响利益分配、权力难以监控、掌控圈子相对固定”四个条件时易滋生问题 [7] 常见的违规操作模式 - 评标专家通过“暗语”在社交平台通知评标信息,例如发布“明天要去某某地方钓鱼”,供投标企业或中间人识别并联系运作 [2][11] - 存在中间人(“大黄牛”)在投标企业和评审专家之间牵线,专门运作招投标项目 [12] - 专家参与串通投标,收受贿赂为特定投标人打高分,例如有专家非法收受现金共计120余万元 [8] - 专家受招标人或代理公司影响,对特定投标人“特殊照顾”、泄露评标秘密、开展不公平评标 [9] 清理行动的积极成效 - 整顿行动净化了招投标市场环境,提升了效率与透明度,并促进了公平竞争 [5] - 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500余件,破除了地方保护等壁垒 [5] - 今年1—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5] 行业改革与未来方向 - 推动实施工程项目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 [14] -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智能评标、围串标识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和“双盲”评审 [16] - 今年1—7月,开展远程异地评标4.2万次,同比增长27.3%,实施“双盲”评审5.3万次,同比增长32.5% [16] - 建议强化评标专家追责机制,并合理提高评审费用以提升职业认同感与合规意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