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格局变迁 - 百亿私募格局发生显著逆转,主观多头策略管理人家数从2021年1月的38家下降至4年后的29家,而量化策略管理人家数则从10家暴增至44家,在90家百亿私募中占据近半数 [2] - 量化核心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产品接连封盘,稀缺额度一经放出即被抢购一空,路演排期极其紧张 [3] - 私募创业的核心力量发生转变,从2021年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创业转变为2025年百亿量化机构核心投研人员出走创业,渠道方甚至提供包括资金介绍、数据系统、运营培训在内的全套保姆式创业服务 [4] 业绩表现对比 - 量化策略业绩全面超越主观多头,截至8月22日,国联期货1000指增收益达41.13%,500指增收益达48.48%,空气指增收益达40.99%,而火富牛主观多头精选指数收益为30.72%,相形见绌 [6] - 即使排除微盘策略影响,量化多头在收益和夏普比率两方面均战胜主观多头策略 [7] - 量化产品凭借更低的产品间业绩方差和更高的净值曲线夏普比率,吸引资金持续流入,形成“量化私募大展宏图,主观私募越涨越赎”的资金流向 [10] 小市值策略主导 - 小盘股Beta行情异常强势,截至9月2日,中证2000指数年内涨幅达33.50%,万得微盘股指数涨幅高达65.89%,尽管中证2000指数市盈率达163.8倍,处于历史分位值的99.8% [12] - 新晋百亿量化私募普遍借助小市值东风,睿量等机构将集中于小微盘的策略从市场质疑点转变为吸引资金的标签 [14] - 擅长T0策略的管理人规模迅速突破百亿,顽岩、蒙玺、微观博易在二季度跻身百亿私募行列,蒙玺推出的小市值全家桶系列产品(如全A等权指增、万得小市值指增)因天然偏向小微盘而备受追捧,后者被渠道称为“小市值的王” [15] - 小市值策略容量有限且量化整体收紧市值敞口,导致中证2000相对中证500超额的相关性从去年的44%骤降至今年的7.72,加剧了额度稀缺性,部分机构通过推出T0 Plus产品线或转向北交所T0额度寻求替代方案 [17][18] - 尽管私募新规旨在限制市值敞口,但当前量化选股(空气指增)成分股中小微盘敞口仍高达70% [19] 量化择时策略兴起 - 幻方发布的DeepSeek R1模型和龙旗巨星一号的成功推动量化择时策略成为市场新热点,代销渠道反馈量化选股策略需求旺盛,带择时功能的产品更受高净值客户青睐 [21] - 量化指增产品在牛熊市体验不佳,择时产品能在震荡市积累超额,并在牛市加仓、熊市降仓,正仁量化指出90%的客户联络管理人是为听取观点而非购买产品,反映出指增策略认可度问题 [22] - 《2024/25年度中国量化投资白皮书》显示仅13.88%的调研对象完全不择时,49家机构将择时列为年度战略重点 [23] - 量化择时主要分为三大派别:风格择时(如盛冠达调整大小盘配置)、因子择时(如龙旗运用AI模型动态调整仓位)以及基于CTA时序信号的仓位择时(如合骥、衍合运用股指期货趋势信号) [24][26][28] - 龙旗成为量化择时领域的黄埔军校,远和、守正用奇、橡木等择时玩家的核心PM均来自该公司 [27] 高净值资金流向 - 高净值客户资金配置方向发生转变,从以往“离婚抢房票”转为蜂拥抢夺量化小市值指增和量化择时产品额度 [31] - 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1000万AUM以上客户数达182,740户,同比增长8.07%,信托收入大增47%,销售额同比飙升175%,间接印证私募产品销售火爆 [31] - 中信证券指出本轮牛市并非散户市,高净值人群及企业客户参与热情高,私募产品热度远高于公募产品 [32] - 私募行业备案数量激增,年内新备案产品超7,900只,同比大增超80%,备案数量前10名中有9家为百亿量化机构,明汯、宽德、黑翼三家备案数量均超100只 [33] - 量化私募成为小微盘股的核心增量资金,其备案数量变化甚至引发市场对牛市增量资金持续性的担忧 [34] 策略容量与风险隐忧 - 微盘股和2000指数估值处于历史最高值附近,拥挤度极高,类比2021年的茅指数行情 [35] - 行业经验表明规模扩张仅是竞争的开始,策略容量和超额回报往往低于管理人预期,客户留存难度高于获客 [35][36]
高净值都在抢量化
远川投资评论·2025-09-09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