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ranola 为什么能赢:会议笔记,把产品做简单很重要
Founder Park·2025-09-10 20:16

产品设计理念 - 产品设计核心是为"蜥蜴脑"设计,用户决定记笔记的窗口期只有500毫秒,界面需要极简且侵入性最小[4][9] - 产品在会议中保持"隐形",不会派机器人加入会议,以实现跨场景通用性[10] - 公司砍掉了50%的功能以保持简洁性,避免功能繁杂破坏产品灵魂[13] - 产品定位为"智能增强记事本"而非"会议记录仪",坚持不存储音频和视频,仅存储转录文本[11] 技术架构与AI模型策略 - 技术策略是尽快用上市场上最好的第三方模型,直到遇到瓶颈才会考虑自研微调[4][17] - 系统整合了多种AI模型(如OpenAI、Anthropic、谷歌),根据不同功能场景设置默认模型[18] - 公司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提示词(Prompt),基于用户身份、职业、会议类型等上下文信息生成个性化笔记[20] - 业务中最昂贵的部分是高质量实时转录服务,而非LLM推理成本[24] - 对于复杂查询,公司选择将大量上下文直接塞入模型窗口,而非依赖RAG技术,以提升回答质量[22] 用户获取与增长策略 - 初期聚焦风投人士和创始人群体,认为服务好最难的用户群体就能满足其他角色需求[29] - 增长主要依靠用户主动推荐和笔记链接分享,而非病毒式传播机制[30] - 用户留存高的关键因素是产品有用性结合正确时间的推送提醒,会议场景提供明确使用触发点[32] 市场竞争与产品愿景 - 公司认为AI笔记赛道的头号竞争对手是苹果备忘录,而非其他AI笔记产品[6][36] - 产品愿景是构建"情境感知型工作空间",会议笔记只是切入点和未来工作方式的垫脚石[35] - 应对竞争的关键是不只看当下产品能力,而是专注于为特定场景和用户打造极致体验[38] - 未来产品方向包括跨会议分析、深度研究模式以及基于上下文库实时生成文档[33] 产品开发方法论 - 产品和设计决策基于直觉,但直觉必须建立在大量用户反馈之上[4][14] - 公司创始人每周进行4-6次用户访谈,团队持续与用户交流以了解真实使用状态[15] - 公司区分"单向门"和"双向门"决策,对于可逆决策快速发布并观察用户反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