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戴尔公司正经历显著的业绩下滑和战略调整,具体表现为全球PC市场份额下降、在中国市场地位急剧恶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多轮裁员 [4][12][13] - 公司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全球PC需求疲软、地缘政治压力、传统直销模式僵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转型缓慢 [14][15] - 戴尔正试图通过业务重组、降本增效(如裁员)以及聚焦AI解决方案来实现战略转型,但成效尚待观察 [4][15][16] 公司近期动态 - 戴尔科技近期针对部分在华员工启动裁员计划,主要涉及上海和厦门的EMC存储部门及客户端解决方案集团(CSG),这是近几个月来的第三轮裁员 [4] - 公司回应称此举是业务评估和重组的一部分,旨在优化运营管理,确保为客户创造价值和提供最佳创新服务 [4] - 截至2025年1月31日,戴尔全球员工总数从一年前的12万人锐减至约10.8万人,净裁员1.2万人,降幅达10% [13] 市场表现与份额变化 - 2025年第二季度戴尔全球PC市场份额为14.5%,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出货量达980万台,但仍位居全球PC市场第三位 [12] - 同期,戴尔在中国PC市场的份额已跌出前五,被归入"其他"类别;而2023年其还稳坐8%的市场份额,出货量达314.8万台 [12] - 全球PC市场2025年第二季度总出货量为1020万台,同比增长12%;联想以34%的市场份额(出货量340万台)位居第一,华为市场份额为10%(出货量100万台),但出货量同比下降15% [13] 历史背景与商业模式 - 戴尔由迈克尔·戴尔于1984年创立,以其独特的"直销模式"(Direct Model)闻名,按订单组装电脑,直接销售给用户,省去分销渠道,降低成本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7][8] - 1992年,戴尔跻身《财富》世界500强,迈克尔·戴尔成为榜单中最年轻的CEO;2001年,戴尔登顶全球PC市场份额第一 [8] - 1998年,戴尔在厦门建立生产基地,成为首批入华的美国科技巨头;2001年产量破百万台,2011年累计产量达5000万台 [8]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外部环境逆风包括全球PC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关税压力,内部挑战包括供应链调整推高生产成本、传统直销模式在消费市场适应性不足以及创新乏力 [14][15] - 竞争对手通过线下体验店和多元化渠道策略抢占市场,而戴尔深陷渠道纠纷,例如今年7月翰林汇起诉戴尔追讨高达3.88亿元的拖欠货款及利息 [15] - 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普及分流传统电脑需求,戴尔在产品创新和营销响应上未能跟上时代步伐 [15] 战略转型与未来方向 - 2013年,戴尔以249亿美元完成私有化,通过收购EMC、VMware等巨头,从PC制造商转型为覆盖服务器、存储、网络及云计算服务的综合IT解决方案提供商 [10] - 公司将AI视为核心增长引擎,2024年在深圳成立AI智能解决方案中心,聚焦AI基础架构升级与AI PC开发 [15][16] - 核心挑战是如何将全球数百万客户现场的存量设备无缝导入智能新时代,要求提供顶尖AI硬件与方案,并确保与现有环境兼容 [16]
曾经的PC之王,也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