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周大地:“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重塑,新能源与储能迎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1 18:52

"十四五"能源转型成果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国内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4] - 构建全球最大最快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5]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为20%,2024年已达19.8%,预计将超额完成目标,终端用能电能比重达30%左右,能源投资年破万亿元[1][5]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再是制约因素[4] "十五五"能源规划方向 - 政策体系延续"双碳"目标核心思想,需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核心是大力发展新能源[1][6] - 需严格限制煤炭消费增长,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梯次达峰,中长期持续大幅降低,通过风光核储等零碳电力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增量[1][7] - 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5] - 推动消费方式绿色低碳,通过技术节能、能效提升和倡导合理消费应对数字经济与AI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7] 非化石能源发展规模与路径 - 实现碳中和时年用电量预计达17-20万亿千瓦时,需开发近5亿千瓦水电、30亿千瓦以上风电、50亿千瓦以上光伏、3-5亿千瓦核电,风光装机总量达90-100亿千瓦[9] - 每年需新增风电1-2亿千瓦、光伏2-3亿千瓦,风光合计4亿千瓦以上,推动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电气化进程[9][10] - 交通运输电动化促使成品油消费量提前达峰,未来以绿氢和生物质能为基础的零碳合成化工将发展,预计2040年后逐步替代现有油气化工[9] - 民用能源转向高度电气化,城乡屋顶光伏发展潜力近30亿千瓦,建筑供热系统转向分散式电采暖和热泵采暖[10]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挑战 - 光伏和风电装机快速增加,每年新增数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使电网平衡调度面临巨大挑战,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12] - 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现有电网系统难以完全消纳,依靠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会导致效率下降、成本上升[12] - 新型电力系统需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核心,通过储能和电力电子技术将间歇性新能源转化为可调度电源[13] - 需构建多层次、相对分散化系统,通过发电权交易、分时电价等机制引导电源公平竞争,降低午高峰消纳压力[13] 电力市场改革与平衡 - 电力市场实现全额竞争上网,为"光风+储"与煤电竞争开辟新途径,需由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14] - "十五五"期间需使新增电力需求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提供,保持存量化石能源发电量,煤电设备可有20年左右时间有序退出或作为备用[14] - 电网发展模式需调整,重点服务年增4亿千瓦以上风光新能源建设,构建新型电力运行和调度系统[15] - 需发电企业、电网公司、用户等各方共同承担责任,不能将消纳压力全部压给电网系统[15] 储能技术应用与发展 - "光风+储"可使风光发电稳定,截至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16] - 化学储能技术已具备规模化应用条件,用户侧储能通过分时电价差已展现经济性[16] - 需推动发电方为主的储能建设,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自建储能设施,改善输出稳定性和可调度性[16][17] - 未来需推动发电方配储,提高上网平稳性,消除中午过高发电高峰,分布式与集中式电源需分别制定上网电量和电价保障方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