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银行业正迎来重要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3 08:14

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43%)首次低于不良贷款率(1.51%) 二季度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 不良率1.49% 净息差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 [1] - 42家上市银行中超过五分之一(9家)出现净息差低于不良率现象 包括交行、工行等国有大行及多家城商行、农商行 [1][6] - 行业面临"收益端收缩、风险端承压"双重挤压 净息差可能难以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 [1][5] 净息差与不良率指标分析 - 净息差为流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 反映银行盈利能力 [4] - 不良贷款率为存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余额/总贷款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 [5] - 二者分母不同(全口径生息资产vs信贷资产) 直接对比绝对值存在统计误区 但动态背离反映经营压力加剧 [4][5] 息差收窄驱动因素 - 资产端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制约 2025年1-5月住户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仅5.36% 企业贷款占比91.76% [9] - LPR持续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承压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29% 净息差下降8BP至1.53% [9] - 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 付息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付息负债成本率下降28BP 但优化速度不及资产端收益率下滑 [9] - 债券市场对信贷产生替代效应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2.16万亿元 同比增45% 企业直接融资压缩银行资产收益 [10] 资产质量状况 - 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3万亿元 较一季度减少24亿元 不良率1.49%环比降0.02个百分点 [13] - 拨备覆盖率211.97% 较上季提升3.84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 同比多增579亿元 [13] - 不良生成率与逾期率双升 42家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生成率0.48%同比微升0.6BP 贷款逾期率1.67%较2024年底升3.5BP [14][15] - 零售贷款不良率显著上升 34家披露数据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平均1.58% 较年初升16BP 较2023年中期升56BP [16] 银行分化特征 - 不良生成率分化显著 平安银行1.1%居首 成都银行0.09%最低 相差101BP [14] - 贷款逾期率差距达458BP 郑州银行5.19%最高 杭州银行0.61%最低 [16] - 9家净息差低于不良率银行包括:兰州银行(差-44BP)、贵阳银行(-17BP)、青农商行(-14BP)、郑州银行(-12BP)、民生银行(-9BP)、交通银行(-7BP)、华夏银行(-6BP)、紫金银行(-6BP)、工商银行(-3BP) [7] 盈利模式转型 - 中间业务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97% 中收增长3.06% [19] - 银保业务强势回归 上半年银保渠道收入占比15年来首次重回50% 招行、平安银行银保收入同比增幅超40% [2][20] - 招行零售代销保险存量保费破1万亿元 平安银行代理个人保险收入6.66亿元同比增46.1% [20] - 保险公司扩大银行合作规模 中国人寿合作银行超百家 中国太保期缴举绩网点1.3万个同比增28.9% [21] 未来展望 - 下半年息差有望企稳 上半年净息差较一季度仅微降0.01个百分点 零售新发利率降幅小于LPR调整幅度 [11] - 零售不良生成率有望逐步企稳 因零售贷款具有"小额分散"特点 银行已收紧审批标准加强贷后管理 [17] - 对公资产质量度过最艰难时期 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发行缓解隐性债务压力 制造业等领域经营状况回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