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发起人的激励机制:价值逻辑与制度优化 | 论文故事汇
清华金融评论·2025-09-13 18:07

文章核心观点 - SPAC作为一种快速兴起的金融工具,在2020-2021年占据美国IPO市场份额的60%以上,募集资金超过2200亿美元,成为传统IPO的重要补充[3] - SPAC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为难以通过传统渠道融资的公司提供上市机会,可能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并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存在发起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代理成本问题[8][10] - 通过理论模型分析SPAC发起人、目标公司和股东之间的战略互动,揭示其价值创造机理与激励机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10][11] SPAC的内涵与市场演进 - SPAC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的简称,作为一种服务于公司上市的金融工具,其唯一目的是收购高成长性公司并与之合并实现上市融资[5] - SPAC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2003年底成为市场热点,2005年后合法化,目标公司主要为非上市公司,也可与已上市公司合并实现双重上市[5] - 与传统IPO相比,SPAC具有"三减一增"优势:减少时间成本、降低合规门槛、减轻市场波动影响,增加融资确定性[6] - SPAC发起人充当中介,将投资者与优质公司联系起来,通过促进企业融资可能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并产生社会价值[6] SPAC的机制矛盾与现实挑战 - SPAC面临监管收紧和信息披露要求日益严格的挑战,交易中股东与发起人的利益冲突引致多方质疑[7][8] - 发起人在SPAC完成IPO后通常持有20%股份,无论并购后股价如何波动都能获利,而股东需按比例承担股价下跌损失[8] - 以Churchill Capital Ⅲ收购Multiplan案例为例,交易完成后目标公司面临重大收入损失导致股价大跌,股东遭受损失而发起人获得丰厚收益[8] - 委托代理问题突出,发起人可能通过使交易对股东更具吸引力的动作促使交易通过,但利益不完全一致导致潜在风险[8] SPAC双重特性的价值解析 - 研究构建结构模型分析SPAC激励机制及其市场影响,关注发起人、目标公司和股东在去SPAC化过程中的战略互动[10][11] - 模型假设SPAC通过合并创造价值,但价值创造受代理成本和信息摩擦影响,股东通过发起人声誉和交易条款推断预期回报[11] - 均衡状态下发起人和目标公司协商交易条款,股东根据私人信号决定股份赎回,所有参与者在信息集内做出最优决策[11] - 基于2010年至2022年美国SPAC交易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系统剖析SPAC运作逻辑与发起人激励机制的双重效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