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荣的职业背景与任命 - 新任CEO姜海荣于9月8日正式入职深蓝汽车,当天公司举行了全球新品发布会并吹响全面进攻号角[3] - 姜海荣拥有20年华为和荣耀工作经历,前10年从事技术研发,后10年转向市场营销,是纵贯产品、研发、营销的十字型复合人才[6][11] - 其在荣耀期间主导多起成功营销案例,如荣耀X50抗摔验证和荣耀50“充电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的传播,将66W快充技术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卖点[11][12] - 2021年荣耀独立后,姜海荣临危受命出任中国区CMO,通过聚焦核心产品线和重构渠道,使荣耀中国区市场份额从3%回升至18%,实现V型逆转[14][15] - 其具备丰富的海外营销经验,曾带领荣耀在俄罗斯市场超越三星成为第一,并在法国、意大利、沙特等市场稳居前五[15] 手机行业人才向汽车行业迁徙的趋势 - 手机厂商正成为车企的人才储备基地,多位荣耀系高管已跨界加入汽车公司,如极氪的关海涛、理想汽车的邹良军和宋紫薇、传祺的敖志一等[7][8] - 人才流动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2018年的单向漠视期、2019-2022年的双向试探期、2023年至今的双向拥抱期[34][37][42] - 2024年前后是分水岭,问界M7起量、小米汽车预售数据超传统车型年销量等案例,让业界看到手机行业营销能力和智能驾驶的价值[40] - 手机人才为汽车行业带来用户运营、软件快速迭代、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能力,营销效率显著提升,一场发布会成本可从千万级别降至百万甚至几十万级别[16][42] 手机与汽车行业的相似性与发展终局 - 当前汽车行业竞争态势与2011-2016年手机行业大乱战时期高度相似,均有美国厂商重新定义行业、中国厂商占领中低端市场、欧日厂商竞争吃力等特点[20][23] - 汽车行业品牌数量过剩,新势力一度超过60家,传统车企拥有40多个新能源子品牌,行业处于供大于求的内卷状态,利润率从去年5%降至今年上半年不足4%[24][25] - 行业终局将走向头部集中,消费者最终只能记住6-7个品牌,手机行业前六大厂商目前已占据96%的市场份额,汽车行业也将延续此路径[25][32] - 汽车产品定义需借鉴ICT领域的长板理论,聚焦用户可感知的经常性使用场景,而非追求水桶型产品[26] 跨界融合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 人才迁徙推动汽车行业核心逻辑从“空间转移生意”转向“生活时间服务”,用户与汽车的日均互动时间从不足1小时延长至3-4小时[45] - 手机行业的用户体验思维被引入汽车领域,关注点在通勤场景需求、语音助手智能化、生态联动等细节,理想汽车等公司已优化座舱娱乐系统实现手机APP无缝投屏等功能[45][47] - 手机行业的快速迭代文化打破汽车行业慢节奏,蔚来、小鹏等车企实现座舱系统每月更新,比亚迪提供OTA远程升级服务[48] - 汽车行业正在学习华为终端的IPD与IPMS互锁等先进经营理念,但需平衡手机行业的快迭代与汽车行业的高安全要求、长产品周期等固有特性[51]
“姜海荣们”跨界汽车背后,一场跨行业的历史复刻
汽车商业评论·2025-09-17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