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背景与职业经历 - 61岁德国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博士 曾任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 完成4部学术专著并获专利[2] - 担任27本国际期刊主编或编委 包括Cell Proliferation和Computational Biology 曾任第十一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副主席[2] 赴港决策与生活安排 - 2024年7月独自赴港 3个月后购置香港长沙湾60年楼龄房产 面积50平方米 含三间独立房 自住一间并出租两间以维持生活[2][6] - 每周参加社区聚会 分享生物医学知识 同时积极参与展览会/研讨会/校友会等活动以拓展社交网络[5] - 凭借内地人才签注赴港 该签注允许杰出人才凭证明申请1-5年无限次港澳签注 每次停留不超过30天[6] 香港优才计划申请历程 - 2024年初通过中介申请香港优才计划 首次申请因缺乏专业成果证明及证书/推荐信等材料被拒[5][7] - 2024年7月得知长期不在港者申请难度大 遂决定移居香港 2025年8月重新提交完整申请材料 目前仍在等待审批结果[7][12] - 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指出50岁以下申请者更具优势 因年龄可加分 61岁申请者面临较大挑战[10] 专业领域与事业规划 - 专注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交叉领域 该领域获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认可 成为行业明确风向标[9] - 计划在香港设立公司转化科研成果 但因无香港身份证无法注册公司或工作 导致团队赴港计划暂缓[3][12] - 多名内地硕士/博士研究生因内地"35岁危机"希望跟随赴港 但受限于身份问题无法实现团队转移[12] 香港环境适配性分析 - 香港提供前沿学术研究环境与简单人际模式 有利于专注科研 相比北京更易形成广泛交流圈子[9][10] - 部分香港居民存在学历偏低(未上大学或仅高中学历)/英语薄弱现象 为生物医学知识普及提供社会需求空间[10] - 香港国际化特质与内地文化相近 避免德国等国家缺乏生活气息的问题 成为退休后最优选择地[9] 替代方案与生活保障 - 若优才计划再度被拒 拟通过丈夫申请或子女亲属政策留港 体现强烈扎根决心[13] - 无香港身份证需全额自费医疗 费用高昂 但可通过深圳公立医院开药并凭北京任职单位公费医疗报销[13] - 购房流程与内地居民相同 基本衣食住行不受身份限制 仅事业开展与医疗福利存在显著差异[13]
61岁北京退休女“青年”勇闯香港
经济观察报·2025-09-17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