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表现 - 健康160于2025年9月17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首日股价大涨137.34% 收盘价28.22港元 市值一度逼近百亿港元[1] - 全球发售约3364.55万股 募集资金约4亿港元 资金将用于医疗资源扩展、研发投入、产品服务丰富及战略并购[1] 业务模式定位 - 公司从"线上预约入口"升级为"连接患者、医疗机构与医生的O2O平台+院端SaaS组合"模式[3] - 平台连接超14400家医院(含公立医院)、9060家民营医疗机构、29000家基层医疗机构 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3] - 提供在线预约、导诊分诊、处方续方、线上问诊、院后随访、慢病管理等全环节服务[3] - 累计连接约90万名临床医生 其中约65万在平台有活跃行为[3] 用户与运营数据 - 注册用户约5520万 用户就诊路径为"线上预约—线下就诊—线上复诊/随访"[5] - 通过院端信息系统对接帮助医院将线下流程迁移至移动端 提升就诊峰值处置能力[3] - 医生侧提供线上门诊排班、远程复诊、随访工具等轻量SaaS能力[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约5.26亿元、6.29亿元和6.21亿元 2025年一季度约1亿元[7] - 近三年净亏损均在1亿元左右 2025年一季度亏损收窄至约1700万元[7] - 收入主要来自医药健康用品销售(占比超三分之二)和数字医疗解决方案[7] - 医药销售毛利率较低(2024年仅约1.4%) 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毛利率超过70%[7] 行业政策环境 - 互联网医疗政策强调合规线上服务与医疗质量支付安全并重[8] - DRG/DIP改革推动医院从"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组付费/按人头付费"[8] - 公立医院信息化升级需求增加 计划将患者侧触点统一至院级App或小程序[9] 竞争格局差异化 - 相较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电商系平台 公司更强调院端连接与就诊流程数字化[10] - 区别于保险系平台的健康管理+保险闭环模式 公司专注就诊服务与院端流程改造[10][13] - 平台价值在于将碎片化就医事件变得可预期和高效 需兼顾患者体验与医院效率[12] 核心能力要求 - 医院侧需要提升重改造复制效率 包括系统适配、数据结构统一、医保结算对接等[15] - 医生侧需要提升线上执业经营效率 帮助医生完成随访复诊并沉淀患者资产[15]
募资4亿!数字医疗平台成功IPO,首日市值近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