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财政政策通过“前置”发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义财政支出增速显著高于名义GDP增速 [2][3] - 若下半年经济因财政支撑减弱等因素承压,财政政策存在加码可能,其“工具箱”主要包括无需预算调整的“准财政”工具和需审批的新增政府债务限额 [5][6] - 当前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明确转向防风险、促转型、保民生和促消费,尤其在化解隐性债务、支持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方面 [7][8] 上半年经济,不可忽视的财政力量 - 2025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达8.9%,高于名义GDP增速4.3%,并远超2022年以来1-3%的年均增速 [3][10] - 财政资金主要依赖政府债务及结转资金,6月广义财政收支差为-5.3万亿元,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 [3][10] - 财政支出节奏前置特征明显,截至6月底,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近1.8万亿元,进度近90% [3][22] - 财政资金投向呈现分化,重点倾斜产业升级与民生消费,社保就业支出同比增长9.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9.1% [3][22] - 财政发力下“两新”成效显著,社零累计同比增速达5%,家电、通讯器材消费累计同比分别高达30.7%和25.4% [4][34] -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升至52%,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制造业投资增速达7.5% [4][34] 下半年财政加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奠基之年,实现全年5%左右的实际GDP目标是宏观政策的重要锚点 [5][40] - 为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的长期目标,“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需保持年均4.4%左右的经济增长 [5][40] - 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承压,7月广义财政收支差为-5.6万亿元,较6月仅扩大0.4万亿元,新增政府债务发行接近尾声 [5][45] - 需求端出现“前置”效应,6月起受电商促销前置和国补“空窗期”影响,“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零售增速下滑 [5][45] - 一类潜在加码工具无需预算调整,包括政策性银行发挥“准财政”作用,以及使用政府已有结存限额约1.5万亿元 [6][57] - 另一类工具为新增政府债务限额,政策空间较大但需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落地到项目至少需两个月 [6][68] 当前财政重点支持领域 - 财政支持重点向化解隐性债务倾斜,2025年财政部两次通报“隐债问责”典型案例,实施“穿透式”监管 [8][74] - 新兴未来产业是重点支持领域,政治局会议部署“新兴支柱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行业 [8][81] - 服务业发展受到重视,高层会议多次提及加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以优质供给激活服务消费与贸易 [8][81] - 居民端支持以“民生保障+促消费”为核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安排中央财政预算约900亿元,中央承担约90% [8][88] - 消费贴息政策潜力巨大,截至6月剔除住房的居民消费贷余额约21.2万亿元,若全部贴息可节约居民支出2120亿元 [8][88]
热点思考 | 财政“下半场”,可能的“后手”?(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2025-09-19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