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让机器人拥有“触感”?中国团队研发“电子皮肤”,开启人机交互新纪元
机器人大讲堂·2025-09-19 17:39

技术核心突破 - 提出一种印刷人机界面,由用于表面肌电图采集和刺激反馈的电子皮肤、具有多模态触觉感知的传感软机器人以及用于手势分类和材料识别的机器学习算法组成 [2] - 核心突破在于电子皮肤,这是一种超薄电子传感装置,可直接贴附于人体表面,实时监测多种生理信号 [5] - 采用高效的集成印刷技术,包括直接墨水书写、红外激光雕刻和激光切割,实现了多材料、高密度传感器阵列的大规模生产,可在柔性基底上打印出宽度仅40微米的电路线 [7] 电子皮肤性能优势 - 电子皮肤具备高透明度和出色的机械柔韧性,可如第二层皮肤般贴合人体曲线 [10] - 采用蛇形电路结构设计,在拉伸变形时仍能保持均匀应力分布,确保电子元件性能稳定 [10] - 电子皮肤不仅能采集表面肌电信号,还可通过施加不同特征电压实现多种表皮刺激效果,完成人机之间的双向通信 [10] 智能算法创新 - 提出结合线性映射网络和起始时间模型的自适应机器学习方法,以解决表面肌电信号的个体差异性和不稳定性问题 [11] - 线性映射网络负责调整不同通道信号的权重,起始时间模型则是一种轻量化的卷积神经网络,擅长捕捉时间序列中的局部特征 [12] - 新使用者只需执行三次重复手势,系统就能通过迁移学习策略调整模型参数,实现个性化适配,在0.1秒延迟内达到98.33%的分类准确率 [13] 多模态感知能力 - 为机器人集成温度、压力、热导率和电导率传感,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触摸识别物体特性 [14] - 压力传感器采用电容式设计,灵敏度高达10.5 pF/kPa,在连续2000次测试中保持稳定性能 [16] - 热导率和电导率传感组合使机器人区分不同材料物体的准确率从单独使用热导率时的63.99%提升至98.03% [16] 应用前景 - 在医疗领域,即使截肢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存在明显时间延迟与强度减弱,经自适应算法处理后,系统仍能以94.36%的平均准确率识别11种手部与手指手势 [18] - 该技术还在工业与服务机器人、虚拟与增强现实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可实现更安全的人机协作和高度沉浸的触觉体验 [18] - 技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交互生态系统,从信号采集、意图识别到动作执行和感知反馈,形成了闭环的人机交互循环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