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能源局发布15项氢能标准
DT新材料·2025-09-21 00:03

国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标准计划概述 - 国家能源局于9月15日发布2025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及外文版翻译计划,总计包括801项标准制定计划、402项标准修订计划以及64项外文版翻译计划 [1][2] 绿色氢氨醇系统规划设计标准 - 制定《风光生物质制绿色氢氨醇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于2027年完成,适用于风光生物质制绿色氢氨醇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 [2] -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涵盖资源禀赋、需求预测、系统容量配置优化、运行控制系统设计、投资估算与财务评价等关键环节 [2] - 主要起草单位包括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电投能创、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等 [2] 氢能承压设备密封技术标准 - 制定《氢能承压设备密封技术规范》,计划于2027年完成,适用于设计温度-253℃至850℃、设计压力低于100MPa的氢环境承压设备及管道密封 [2] - 标准规定了氢环境承压设备及管道用金属、非金属密封垫的技术要求、制造、检验和验收等,适用于电解槽、氢氧分离器、加氢站等设备的密封 [2] - 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宝骅密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2] 可再生能源制氢工程标准体系 - 制定多项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工程标准,包括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工程后评价规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程和碳足迹核算技术规范,均计划于2027年完成 [3][4][5][6] - 该系列标准覆盖项目概算编制、后评价流程、竣工图文件管理以及碳足迹核算,适用于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水电解制氢一体化工程项目 [3][4][5][6] - 主要起草单位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为核心,联合中国电建集团多家设计研究院及中电建新能源集团等 [3][4][5][6] 燃料电池技术及并网标准 - 制定《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并网技术要求》,适用于通过逆变器以低压方式并网的固定式燃料电池系统,规定了其并网方式、电能质量和安全保护等要求 [6] - 制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测试方法》,规定了气体扩散层的厚度、电阻、机械强度、透气率等十余项测试项目的标准方法 [7] - 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上海碳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等 [6][7] 固体氧化物电池系列标准 - 制定多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电解池标准,包括10kW以上固定式发电系统安全技术导则、管式电池性能测试方法、电解池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等,均计划于2027年完成 [8][9][10][11] - 该系列标准覆盖了SOFC发电系统的安全要求、管式电池性能测试、SOEC系统性能测试以及模块设计评价方法 [8][9][10][11][12] - 主要起草单位包括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佛燃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机构 [8][9][10][11][12] 氢能基础设施相关标准 - 制定《输氢管道安全规范》,适用于陆上钢质输氢管道,规定了管道设计、材料、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13] - 制定《阻氢涂层抗氢渗透性能测试电化学法》,规定了通过测量氢渗透来评价涂层阻氢性能的标准方法 [12] - 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管道运营和科研机构 [12][13] 液态阳光甲醇产业论坛议程 - 举办液态阳光(绿色甲醇)产业高层论坛,主题涵盖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生物质气化制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制备等关键技术领域 [16][17] - 论坛设置四大主题论坛,包括液态阳光甲醇制备关键技术、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制备技术以及绿色甲醇生态建设应用 [17] - 演讲嘉宾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马士基集团、吉利控股集团等知名机构和企业 [19][20] 绿色甲醇关键技术专题 - 专题讨论二氧化碳捕集与空气直接捕集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催化剂及柔性控制系统,聚焦高碳排放企业通过液态阳光甲醇实现绿色升级的路径 [17][19] - 探讨生物质固定床纯氧气化技术、生物质碳粉制备及纯氧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等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的关键产业化进展 [17][19] - 分析二氧化碳加氢制备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绿色甲醇制SAF技术以及相关案例分享 [17][19] 绿色甲醇应用生态建设 - 讨论绿色甲醇在航运减排、醇氢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绿色甲醇加注、标准和认证体系建立 [17][20] - 探讨航运减排政策与绿色甲醇发展关系、我国绿色甲醇低成本输送关键技术,以及SAF的碳信用交易与CDR机制 [20] - 参会机构包括中国船级社、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托普索等产业链关键企业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