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金融欺诈已演变为一种广泛且复杂的全球性威胁,其造成的年度损失估计接近5万亿美元,但实际规模可能远超此数字,且欺诈行为正从技术攻击转向利用人类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操纵手法 [1] - 欺诈格局正经历显著转变,基于身份的欺诈(特别是合成身份欺诈)和跨境支付欺诈成为最受关注且最难应对的类型,身份验证已从前线合规要求转变为关键防御手段 [3] - 应对欺诈需采用数据驱动和网络分析的方法进行早期识别,并推动公共与私营部门的全球协作及情报共享,以将风险转化为韧性 [7][8][9] 金融欺诈的全球规模与影响 - 全球每年因欺诈造成的损失估计接近5万亿美元,但由于受害者不愿报告,真实规模可能远超该数字 [1] - 欺诈不仅是财务损失,更是对信任的侵蚀,给监管机构带来挑战 [1] - 在亚太地区,最受关注的欺诈类型是“诈骗”,其较少依赖技术手段,更多依靠影响行为和操控信任 [1] 欺诈趋势的转变 - 当前金融犯罪格局以网络为驱动,受害者类型高度多样化,犯罪分子通过利用欺诈防护机制中的漏洞来逃避侦查 [3] - 合成身份欺诈(犯罪分子混合真实与虚假数据)是参与者认为第二难应对的欺诈类型,而跨境支付欺诈位居榜首 [3] - 身份成为一种动态且高价值的资产,欺诈与超过64种金融犯罪类型相互关联,使其成为一种资金筹措手段 [3] 国际反欺诈举措 - 国际刑警组织通过“全球快速支付干预机制”等项目应对欺诈威胁 [5] - “HAECHI行动”专注于打击网络驱动型犯罪,曾侦破一个全球庞氏骗局,该骗局在韩国和波兰造成损失高达2800万欧元,并逮捕多名嫌疑人 [6] - 及时报告犯罪行为至关重要,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快速沟通可在资产追回方面带来显著差异,延迟报告会使阻止欺诈和追回资金的过程复杂化 [6] 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 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可在早期识别异常行为模式等预警信号 [7] - 网络分析可帮助“串联线索”,揭示隐藏的犯罪网络,识别潜藏在次级关系中的真实风险 [8] - 身份验证是阻止欺诈的关键要素,最佳实践建议采用多因素验证方法,结合生物识别、文件验证和可信数据源 [8] - 身份验证解决方案可利用超过50个国家的400多个权威本土数据源,结合文档检验、生物特征核查和第三方数据验证,服务符合GDPR要求并通过零存储模型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12]
金融欺诈的转变:亚太地区动态变化
Refinitiv路孚特·2025-09-22 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