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与物流出海背景 - 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脆弱性促使超过90%的企业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布局 [2] - 物流成本和效率是决定企业出海成败的生命线,许多出海目的地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达20%甚至25%以上,远高于中国的14.4% [3] - 巨大的物流成本差异意味着每创造100元GDP就有20多元消耗在物流环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与降本空间 [3] 冠亚物流的成长与市场拓展 - 公司的第一桶金来自越南市场,通过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出海贸易企业提供物流之外的增值服务(如建桩、验货、重新包装)积累口碑并打开业务 [6][7] - 在不成熟的市场,将客户的物流费用降低30%左右并不稀奇,例如在老挝设点后,仅用约一年时间就将一位客户的物流成本降低了40% [8] - 公司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大量试错,涉及十几个国家几乎每个国家都要踩坑,例如在印尼因总统换届导致海关政策突变,产生高额滞纳金、罚金和货物没收 [9][10] - 对缅甸市场经历了“三进三出”,分别因疫情、军政府动乱以及出口配额制和强制结汇导致的20%汇率损失而调整业务 [11][12] 物流行业的角色升级与核心竞争力 - 在全要素出海时代,物流公司的角色从运输商升级为全链路赋能者,需提供税务咨询、政策咨询、海关税率核算甚至介绍律师等增值服务 [15] - 物流环节的关键在于目的港能否顺利提货投产,前端再顺利,后端出问题会导致前面工作全白费 [16][17] - 海外隐性成本多且不可控,包括海关政策随意调整、码头罢工、政策变动等 [18]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定位为“重出海”模式,海外员工数量远多于国内员工,核心管理层需在当地国家有五年以上经验 [19] 中企出海的成功经验与风险警示 - 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出海事件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以及是否“all in”投入,而非只是试试,成功企业往往派出最优秀的人甚至负责人亲自带队 [21] - 失败案例的警示主要集中在土地、用工和税务三大方面 [22] - 土地方面,中国企业出海购买土地存在产权归属隐患,例如在印尼有客户在政府协助购地后遭遇不同时代“地主”主张权利,最终需额外花钱赎买产权 [23] - 用工方面,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大,用工规则各不相同,不熟悉当地制度易引发纠纷 [24] - 税务方面,制造业出海涉及的加工政策(如越南EPE、墨西哥IMMAX、泰国BOI)差异明显,退税过程困难重重,且存在企业因将成品伪装半成品发货而被海关处罚的案例 [24]
16年、全球38网点、万次试错:一家草根物流公司的出海生存法则
吴晓波频道·2025-09-23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