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形势下的市场化母基金:突围与进阶
母基金研究中心·2025-09-24 17:45

峰会概况 - 2025年8月30至31日,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参会代表超过300人[1] 行业新机遇 - 市场回暖背景下项目质量显著提高,地方政府急需通过市场化机构推动产业升级和招商落地[4] - 国家政策明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行业提供清晰方向[6] - 退出渠道逐步拓宽,港股市场回暖增强市场信心,2025年以来行业信心持续提升[6] - 中国硬科技的底层实力逐步显现,投资信心明显增强[6] 行业挑战 - 在资金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如何高效找到高质量科创团队并保证投资质量是重要难题[5] - 母基金因资金来源多样、各地考核与合规要求不一,管理体系需具备高度适应性与灵活性[6] - 直投机构在募资层面仍存在一定压力[6] - 地方政府的招商手段趋于单一,政策兑现难度加大[4] 市场化母基金发展策略 - 现代母基金应注重构建完整基金生态,通过直投使项目围绕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系统[4] - 管理人需精心设计基金结构,确保返投任务能通过与子基金合作或其他创新方式完成[7] - 差异化竞争优势体现在挖掘与市场机会契合的子基金、灵活的行业配置和退出策略上[7] - 管理人必须适应市场趋势变化并迭代自身投资策略,保持灵活思维和开放心态[7] - 市场化母基金必须坚守市场化原则,核心是追求财务回报(IRR和DPI),减少非财务回报的额外诉求[9] - 可通过梳理已有投资项目选择适合项目进行返投,而非进行新增投资[9] - 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合作时应先展示已有优质项目而非承诺未来回报,以增加募资成功率[9] 不同类型资本的互动与协同 - 在科创企业投资中,市场化逻辑和地方需求能够兼顾,硬科技企业早期获支持后可在扩产和IPO阶段通过地方政府基金扩大规模[5] - 随着中西部地区成本优势显现,长三角地区企业积极向西部扩展,形成双向流动投资生态[5] - 纯民营母基金可学习和借鉴国资在选择GP、看待问题方式以及标准和数据掌握方面的经验[8][9] - 与国资进行战略协同,因GP获得政府配置后通常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足[9]